《论语》学习第248天11.2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48天
原文阅读: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讲解:
子路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之后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一向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总是好胜争强,所以我叫他谦退持重。”
启发思考:
这一章非常有名,是经典的教学案例。我们知道,孔子的教学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往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从不给出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的定义。
子路和冉求问了同一个问题,可孔子却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两人问题相同,问题的语境却相反。
子路从来是听了就干,只恨还有些道理没有来得及去实践,或干得还不够快,所以问老师,我是不是还有不足。我们知道,子路的为人刚正、勇猛、直来直去。他问听到一个道理就要马上行动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孔子给了他一个限定:不可以,你还有家人亲人在嘛,决定一个重要行动之前得慢半拍,好好想一想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评估一下正反两方面的效果。这就叫“事缓则圆”。
冉求的性格则总是犹犹豫豫,半天迈不出一步去。他问老师的意思是:我这样也没什么不对吧?难道听到了就要马上干?夫子毫不迟疑,立刻就说:马上行动,不要迟疑。这是针对冉求为人处世太过软弱、求稳,平时过于谦退而发的。孔子根据他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予了相反的指导,这是圣人明察秋毫,又因材施教。
同一个问题两种回答,子路和冉求得命而去了,可把公西华给闹糊涂了,于是又有公西华之问。夫子把因材施教的道理讲给他听。所以,还真得感谢公西华,多亏了这一问,否则我们也容易糊涂啦。
孔子的中庸思想纯熟通透、贯穿于身,这是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运用的实例。他的要求是,既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而是保持一个适中的度,分寸拿捏得恰如其分。
这就是因材施教,真正的有效的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能够提供非标准答案给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这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被人们称道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对我们思考问题处理事务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