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文学文字人生旅途

《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换个沟通方式交流吗?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230人  西木子规

01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特别心酸的视频,大概内容就是:小孩坐在电脑面前玩游戏,妈妈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没做完,先做作业,再玩。

小孩就火了,我不用你管,就开始爆粗口,开始打妈妈,一个5,6岁的小孩,怎么会这么大脾气。妈妈很无奈,

一直好声好气的和他说话,妈妈问:“要我怎么样,你才能安静下来,你才能不这样”

小孩出乎意料的说:“除非你死”,真的,听到这句话特别震惊,他还很凶地说:我今天在学校心情本来就不好,你别惹我。

小孩暴脾气,就开始攻击他妈妈,怎么拉扯都没用,砸东西,最后还把床头上的一个木头架子转下来,砸向了妈妈。

她真的很伤心很伤心,心理特别难受,哭的特别伤心。后面还有一个镜头是,妈妈拿起了一瓶药水,真的是绝望的那种。幸好最后及时被发现了,没事。

《非暴力沟通》里面写道: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我们经常看到,在沟通中,我们习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把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或事物归类为不道德或者不正确的。

02

比如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有个不做作的女朋友是怎样的体验?》大概内容是初恋很优秀,但同时又矫情,爱折腾,动不动就连环call,男孩受不了,就分手了。

第二任女朋友,不做作,独立自主,有自己的生活,性格温柔。还有就是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问我在干嘛,和谁在一起,很安静。

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对情侣,她站在那,晚上回去大哭了一场,原来那是她的前男友,之前她也会撒娇,会闹。只是前男友不喜欢,所以才变得不闻不问。

他两像朋友一样,倾诉完,分手了。

我们在要求别人怎样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我们都知道,我们得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行动负责,但在语言中,我们却广泛使用“不得不”和“你让我”这样的词语来回避个人责任。

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暴力沟通的一种,它不仅淡化了个人责任,还忽视了情感的根本源泉。

“非暴力沟通”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研究的四步法。

第一要素是观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说出观察的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只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在看球赛时,客观观察的结果是:欧文在过去的5场球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能进行主观地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再比如,客观事实是: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加上主观评论就是: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比如“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加上评论是:你很少配合我。

上面视频里妈妈的表现可能给孩子的感觉是:你总是很忙,在需要的时候,从不出现,这些表达出来的是一系列的评论。

小孩采用暴力,说不需要妈妈管教,耍脾气,孩子缺爱,父母工作忙,并没有在意这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也觉得你们都忙,那就不要你们管好了。

所以在观察中加上了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者评论,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或指责,甚至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抗,做出不友好的回应。这样,双方的关系会更加疏远。

我们要注意:不能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判断下面是观察还是评论:

1.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2.爸爸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3.姑姑告诉我,我这个发型不好看

4.朋友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03

第二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书上有一段是这样解释的:9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后,几个男孩在校外等着打我。我躲在教室不敢回家。老师发现后,叫我离开学校。

我说我害怕,她教训说:“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几年后,作为运动员,我的感受更显得微不足道。教练们特别看重运动员“全力以赴”的精神——即使身体经受着剧痛,也要继续比赛。

有一次,我的手腕骨折了,没有接受任何治疗,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

近两年,校园暴力,频繁出现,可是很多小孩选择不告诉父母和老师,因为那些施暴者会威胁,打骂,让孩子害怕。

就算说出来了,他们也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就像上面老师一样,只会袖手旁观。可是那些想法是错误的,告诉父母,就会和学校一起进行调查,这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帮助,问题得到解决。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感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是不是表达感受:

1.你要离开,我很难受

2.我想打你

3.我是个没用的人

04

第三要素是需要: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不在于别人,而在于我们自身。真正让我们产生感受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马歇尔博士举例说了一个现象:比如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父母夸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的好,你这样我们真的是伤透心了。

意思大概是,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就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

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所以,我们要区分需要和感受之间的关系。

第四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怎样提出请求会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里反应,要如何化解,首先还是自己要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运用到生活里。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还有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家人之间也要经常沟通问题。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韩国的感人视频:里面讲的是一对夫妻感情变淡再到和好如初的故事。

在爱情里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付出,他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习惯了彼此,也不再表达对彼此的爱意,甚至不说话,最后提出了离婚,觉得已经淡了。

但是最后妻子提出:离婚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要完成她提出的要求。要求是:他出门前要抱一下她再走,一起散步的时候要牵她的手,睡前说一句爱她,早上醒来亲一下她。

男方每天按要求做了,30天后,他再次感受到,原来他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妻子对他的关心和爱,直到同事问起:“当时他是怎么求婚的?”

他突然想起妻子之前的要求是自己曾经对妻子的承诺,所以世间没有完美的婚姻,也没有不倦怠的爱情。

在感情里双方要学会沟通,冷暴力只会让彼此的心越来越远。

所以学会沟通很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