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嫣阳妈妈
问:不带指责态度地指出问题,来打破循环,具体要怎么做呢?在我印象里,只是指出问题就可能会带有“指责”的态度。或者指出来的人没有这个想法,但架不住对方想得很多。是哪些细节我没注意到么?
答: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潜在假设,认为指出问题就等于指责某人做错了事。怎么避免这种指责的意味呢?我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
在你指出这个问题之前,你先尝试站在一个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之后再给到对方改进的建议。我举一个例子: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家庭,孩子在学业方面有压力,回家就会说“今天没有作业”。这个谎言被妈妈拆穿之后,妈妈大发雷霆,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还可以原谅,说谎属于品行问题,无法容忍,母子之间常常因为这种问题起冲突。而我想让妈妈看到,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有问题,如果我直接说:“你对孩子太粗暴了”,她肯定会觉得自己被指责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站在善意的角度理解妈妈。我听说这个妈妈是老师,就对她说:我们都是当老师的人,从老师的职业习惯,一发现孩子撒谎,首先想到的就是品行问题,由此又会联想到很多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肯定没法保持冷静。我这么说的时候,妈妈频频点头。因为其他人也在指责她的态度,我这样说,就是在给妈妈撑腰。
接下来,我再指出问题。我说:我们这时候的注意力完全被品行问题吸引了,就会忽略说谎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压力太大。这个妈妈说:对对对,我确实那时候想不到。因为她感觉到被我理解了,我是从善意的角度,认可她对孩子的用心良苦。
最后,我给她一个建议。我说,下一次你发现孩子说谎,可以单刀直入地问他:是不是在学习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你不太敢承认?如果有困难的话,你可以跟爸爸妈妈直接说出来,我们不怪你。妈妈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问题也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