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那会儿
回忆人生,有值得记忆与书写的,便是中学时代。我进县中读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即便是全县最好的学校,条件也十分简陋。与乡镇中学比,有一个小有规模的图书室,办个借书证,可以借阅课外书看,在当时,已经是奢侈了。
那时候,课外作业很少,每天几门主课的作业加起来,也没有今天中学生的一门课外练习多。晚自习做完作业,预习第二天课程,多余时间就可以阅读课外书了。
我对课外书的兴趣,源于有位同学,在晚上宿舍息灯前讲小说《烈火金刚》。
听故事上了瘾,开始借书看。每周一本大部头小说,被情节吸引 ,一发不可收。晚上熄灯后,也会在被窝里用手电看书。
课外书里是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曲折离奇的情节故事,主人公的超乎寻常的命运,深深吸引着我。除了上课与作业,所有时间都在小说的世界里徜徉。
那时候的学校图书,都是文学经典。大都以中国革命战争为主题,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旨是歌颂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优秀品质与革命精神。比如《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等等。矛盾、巴金、鲁迅的作品也都涉猎。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经典的句子至今都能背上。
外国文学主要是前苏联的作家作品:高尔基的《童年》、《我的母亲》、《在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整个中学时代,读过的小说摞起来,超过我的身高。当时每读一本,书名都记在本子上(年代久远,现已丢失)。当时,语文老师并未要求扩大阅读量,自己也没想过课外阅读有什么用处,只是猎奇,消磨空闲时间。
然而,阅读的益处逐渐体现出来 。一是对世界观与人格操守的影响。二是文学素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许多同学怕写作文,我却非常喜欢。审题之后,稍加思考,便会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经常是不打草稿,直接书写在作文本子上。文章也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评。只是错别字太多,两个错别字扣一分,最多被扣过10分。
高一时,老师要求作文用小毛笔誊写,我是没有耐心的。有的同学怕打草稿,便与其交换。让她替我誊写作文,我则帮她写一份草稿。这是违纪的,但我确实这么做过。
平时常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坚持写日记。复习迎接中考期间,我自出题目,每天都写篇八九百字的文章。
记得当年中考作文题目是:“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碰巧是我平时做过的,成竹在胸,不需要思考,草稿没打,一次完成,45分钟交卷。监考老师看了下表,关心地提醒我,还有一半时间呢!我微笑着,信心十足地走出考场。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一次作文竞赛,无论是同轨还是上下两个年级赛,我包揽了所有第一名。
中学时养成的阅读习惯,陪伴终身,几十年始终以书为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从没放弃。
工作经历中的大半时间也都与文字有关。退休之后,还在地方报社干了几年文艺版编辑。
现在七十多岁了,阅读的习惯继续保留,也爱在简书上写写画画,自我取乐。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的中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