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和HR互怼: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

2018-11-05  本文已影响18人  瑞仕登猎头

最近,有一张截图在HR圈子里疯传,说的是一位清华应届生求职起薪要求月薪3万,被一位工作了10年的HR怒怼。

有人说清华应届生狂妄,也有人说这位HR修养和素质不高,但小汇觉得,他们可能都忽视了以下3个真相:

01

每个团队中,最稀缺的

是自燃型的选手

作为HR,各种各样求职者早就见多了。像这种狮子大开口,张口闭口就年薪几十万,要求期权的更不在少数!

但在这里,小汇先问你一个问题,工作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赚钱的工具?是无奈的选择?

还是获得自己想要生活的手段?

如果你认为工作的意义无非是赚钱或者是无奈的选择而已,那一定会把薪水看做工作的首要指标,同时,也可能会把工作视为人生中的“必要之恶”,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抱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态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绝不多干,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六点钟下班,五点五十就开始收拾东西。

但还有一部分人,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就比如阿里的二当家蔡崇信,从耶鲁毕业后,先是在纽约做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1995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金。

在1999年,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原本蔡崇信是代表AB投资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结果去到杭州才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第一次参观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黑压压坐着20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结果蔡崇信放弃了70万年薪,接受了一份只有月薪500元的工作,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仔细观察的你肯定会发现,那些在同龄人中升职涨薪最快、成长进步最多的往往并不是拿高薪水的那波人。

真正稀缺的是自燃型的人,他们一开始不太会在乎有多少钱,有极强的自主驱动力,长期处于学习区,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任务,也不会认为一定要多少钱才能干活,相反的是,他们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在被人吩咐之前就自发去干。

02

决定你薪酬的不是你的期望

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

焦虑是现在90后、95后最常见的情绪。他们等不及慢慢成长,渴望快速飞跃,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互联网大厂在当中也起到了添加剂的作用,大厂的校招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应届生开出几十万的年薪,这就给广大应届生一个幻觉就是,我也可以拿那么高薪水。

实际上拿高薪都是学生中最顶尖的人才,普通的压根都不会给那么高

这位清华应届生说自己拿到了保利地产和阿里的Offer,这侧面也证明了这位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应该还不错。但他没有从这两家企业中做出选择,可以证明这两个Offer还没有满足他的期望值,再加上他对下一份工作最大的期待是薪酬和股权,这就说明他对上两个Offer的薪酬和股权不太满意。

记得之前有位HR和小汇吐槽,面试了一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做Java开发,人家张口就要25K每个月,然后进入项目组之后,工作是很卖力,但是写的代码尽管华丽炫酷但Bug百出,还瞧不起人家大专毕业的资深架构师,动不动对别人的代码指手画脚... ...最后连试用期都没有过。

真的是: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

职场中,每个职位都有自己的薪资标准,你的期望薪资取决于行业标准、你的能力以及工资的薪酬体系,而不是你想要多高要多高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更要清楚端正一点:你的求职姿态往往是你的牌面。

最大的忌讳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随口要价。你可以贵,但关键是,你贵在哪?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很出色理应拿到高薪,那为什么阿里和保利都没给你高薪呢?

03

真正专注专业的人

没时间处理这些杂音

前阵子看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介绍了一位日本的厨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炸天妇罗。

老爷子炸天妇罗56年,全年无休,仅父亲葬礼和手术歇业半天;经济萎靡时也曾亏损严重,店面开销都无法支撑;甚至,2011年3月发生9.0级大地震后,许多店铺都关门了,他仍咬牙开着三家店,现在老爷子已经成为了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日本美食界的大师级人物。

这位大师叫早乙女哲哉,很多人都已经把他“封神”,或许在我们看来,他已经十分成功了,但他却只是说:“神不神的,都是他们说的嘛,人家有批评我的,也有表扬我的,我觉得我还可以炸得更好吃,你觉得呢?”

真正有专业精神和匠心的人,永远都是只关注专业能力本身,把最大的热情和时间都投入到专业上,他们没时间去吐槽外界的周遭和别人的评价。

其实同样作为HR,我能理解这位HR的心情,但这样发帖和吐槽压根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给其他HR戴上“自以为是”的帽子。

当你陷在情绪中吐槽候选人、同事、领导时,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来好好解决问题,另外如果被大家知道是哪家企业的HR在网上如此吐槽候选人,这家企业恐怕也会被戴上“不友好”的帽子。

很多时候HR代表并不是你一个人,而是你背后的这家公司。

你说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