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笔记】古代汉语常见介词的用法

2021-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昆悠

之:

一、用作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例如:

吾得兄事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这,这些。例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宾语前置标志。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⑤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如: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用作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古汉语常用介有“于”、“以”、“为”、“与”、“因”、“由”、“而”、“从”等。

一、于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二、以

①<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把”等。

②<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三、为

①<介>被。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四、与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②<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③<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译文: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五、因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2012.11.2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