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三部,第九章,第三节)
第九章 且战且守求议和
第三节 通问使(上)
秦桧下台了,赵构是否就停止了议和之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公元1132年九月初五日。赵构派遣去金国的“通问使”王伦自金国返回朝廷,这是南宋多次向金国派遣的第一位返回的使者。
自从赵构即位以来,多次向金国派遣使者,但一直杳无音讯。
公元1127年五月底,赵构即位不到一个月,听黄潜善建议,拟派宣义郎傅雱为“祈请使”,让他出使金军粘没喝军营。六月初一日,李纲到应天府走马上任宰相职位,他对这个“祈请使”的名称有异议,李纲进言道:“尧舜大道,孝悌为首要!今日之事,正当枕戈待旦,内修外攘,国家强大,二帝自然而归。否则,就是冠盖相望,卑词厚礼,也毫无用处,陛下所遣使者,只要奉表通问二帝,传达思慕之意就行!”
赵构一听,觉得李纲水平确实高,便命徽猷阁直学士徐秉哲为大金国“通问使”,可徐秉哲不奉命。六月二十一日,赵构又命傅雱为“通问使”,致书粘没喝,通问二帝。傅雱到金军大营后,被金军扣留。
傅雱没音讯,赵构不放心,十一月,又派朝奉郎王伦,代理刑部侍郎,充任大金“通问使”,阁门舍人朱弁为副使,出使金国。王伦到金国后,见到了粘没喝,当时金国正大举南下,无意答复,仍将王伦扣留。
公元1128年五月,赵构不死心,又下诏募出使金国使者,贬职在韶州的宇文虚中应诏。赵构恢复宇文虚中资政殿大学士,充金国“祈请使”,杨可辅为副使。此时李纲已罢相,赵构放下尊严,让宇文虚中捧称臣表,和“通问使”刘诲、副使王贶一同出使金国。
第二年春,金国将宇文虚中、杨可辅、刘诲、王贶遣还。宇文虚中道:“我奉命来北国,祈请二帝南归,二帝没回去,我也不能回去!”宇文虚中等因此留在了金国。不过当时金国刚仿照中原建立各种制度,见宇文虚中有文才,宇文虚中因此得到金国重用,成了金国大臣。
公元1128年十一月,赵构再次招募使者,太学生魏可行应募。赵构任他代理礼部侍郎,充“河北金人军前通问使”,魏可行在澶渊(河南濮阳)见到金军,也被扣留。公元1136年死在金国。
公元1129年五月,赵构起复洪皓为代理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赵构表示愿意去皇帝尊号,用金国的年号,宋朝比照金国的藩臣。为了偏安一隅,赵构也是将脸面豁出去了。当时盗贼横行,洪皓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太原粘没喝大营。金军扣留洪皓在太原达一年之久。然后送至大同,此时刘豫已经建立伪齐,粘没喝强迫洪皓做伪齐官。
洪皓大无畏地道:“我不能迎奉两宫南归,力不能杀刘豫逆贼,我怎会侍奉他?留在这也是死,不愿为刘豫服务也是死!我不愿偷生狗鼠之间,愿死无悔!”
粘没喝大怒,命人推出斩首。旁边有金军将帅感叹道:“真是忠臣啊!”喝止军卒,为洪皓求情,洪皓被流放在冷山(吉林农安)北,洪皓一直坚贞不屈,直到宋金议和后才于公元1143年回宋朝,在金国整整十五年,不辱使节,被誉为宋朝“苏武”。
公元1129年七月,赵构还想派遣“通问使”,朝中大臣见使者都是有去无回,这是赔命的买卖,无人再敢接招。但仍有忠勇之士,“承议郎”崔纵毅然请命,赵构大喜,授崔纵朝请大夫、代理工部尚书以行,充“通问使”,到金国后,崔纵首以大义责金人,请还二帝。金人大怒,也流放崔纵到穷荒僻壤,崔纵毫不屈服。很久以后,金人允许宋朝使者回国,崔纵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不愿自陈。金人又用官爵相诱惑,崔纵不为所动,后忧愤成疾,客死他乡。洪皓、张邵回国时,将他的尸骨带了回来。
九月,赵构派直龙图阁张邵,代理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臣杨宪为副使,见到了左监军挞懒,挞懒命张邵叩拜。张邵道:“监军和我张邵同为南北两朝大臣,地位相等,我没有拜你的礼节!”挞懒大怒,押送张邵到密州(山东诸城),后来又多次囚徙,屡次濒临死亡,始终不屈。后和议成,和洪皓一起得以放回。张邵也是不辱使命。
不过张邵出使金国时,曾经在潍州和北迁金国的秦桧相遇。回来后,张邵特意上书给赵构,极言秦桧桧忠节,世人以此有点看不起他。实际上,秦桧在金国并没有多大失节,张邵没有看清他的狐狸尾巴,倒也情有可原。
赵构即位后前期几年,频繁派遣“通问使”,明的要求是请金国放回二帝,这是他的真实目的之一,不能说赵构是假仁假义,毕竟,没有三番五次假仁假义的道理。另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以议和为借口,干扰金军的进攻。这个目的从赵构派使者的时间可以证明,金军进攻的前三年,赵构每年有使者派出,公元1130年,金军主力北撤后,到公元1132年九月,两年半时间,赵构使者一位使者也没派出。
二是,想真议和,和议就意味着停战,也就没有亡国的危险。因此,赵构哪怕是自己委曲求全,忍气吞声,颜面扫地也要求和,因为双方势力对比悬殊,班子刚搭建不久,赵构手下有多少兵力可以和金军抗衡?赵构不能打,也不敢打,“求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佐料:洪皓(公元1088年——公元1155年),饶州乐平(江西乐平)人。
洪皓除了以“宋代苏武”闻名于世外,更为著名的是几个儿子。
洪皓生育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洪皓长子洪适,公元1242年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
洪皓次子洪遵,公元1142年状元,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
洪皓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魏郡开国公,满腹经纶,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写了七十四卷《容斋随笔》,格调高雅,议论精辟,考证确切。相比之下,由于《容斋随笔》的流传于世,洪迈的名声似乎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