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幅画特辑】如何在看展的时候装成摄影老司机
不知不觉,即将到来的这周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了。
那么,准备要过七夕节的朋友们是否还在为去哪里约会而苦恼呢?逛街?看电影?烛光晚餐?
我觉得,如果是约会的话,与其做这些没啥创意的事情,倒不如约自己心上的那个Ta,一起去逛博物馆、美术馆,不但可以拍照纪念,还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同时促进我国GDP增长(好了最后一句是我瞎扯的)
那么,在看展的时候,要如何在你的那个Ta面前不动声色地表现得很懂艺术、知识积累丰富、拍照水平也很高,一看就是个经常逛展的文艺摄影老司机呢?
本期【七幅画特辑】将传授七条有用的(待议)知识,让你跨入看展摄影老司机的门槛!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个经常逛展的老司机了····
那么请移步“马樱花开”微信公众号,回复“周七慎”获得我的联系方式!然后带带我!
第一条知识
拍照不要开闪光灯
在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内,大多数时候在展品旁边都会有一块很明显的告示牌,提示“禁止使用闪光灯”
而众所周知的是,许多展览为了实现更好的布展、观展效果,都会降低场馆内的总体光线,导致我们有时候在场馆里拍出来的照片会很暗——展品本身还好,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展品聚光灯提高亮度,但是拍人的话,基本没法看。
但是就算如此,也希望逛展的各位不要开闪光灯拍照,尤其是有些设备会在光线暗的环境自动拍照闪光,请记得手动关闭这一功能。
至于为什么大多数展览机构不让开闪光灯,可以参考果壳网的一篇科普文章《闪光灯对博物馆藏品有多大伤害?》,这里就不方便转载链接啦,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找来看看。
除了对藏品可能造成伤害以外,闪光灯还会极大地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展体验,要是在一些很严肃的展览机构,这一行为可能直接导致安保人员把你撵出去,甚至上黑名单。
总的来说,拍展品不开闪光灯,既是对展览品的尊重、对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其他观众的尊重。这是逛展最起码应该具备的素养。
所以,在逛展的时候遇到有人使用闪光灯,请勇敢的出面制止!你身边的那个Ta一定会觉得你好帅!
当然,也会有一些展览允许使用闪光灯,不过具体还是遵守展览机构的规定吧。
第二条知识
别忘了拿观展手册
现在许多展览,都会在展厅入口处提供一本免费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一般都会包含详略不一的展品介绍、创作信息、知识背景、策展团队等内容。
千万别小看这本小小的册子,越是专业的策展团队,做出来的观展手册越能包含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展览的质量水平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本展览手册。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边参考观展手册边观看展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内容和背后的文化信息。
下面放几张我去看展时带回的观展手册:
《不息》观展手册 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
《行将消退》观展手册 上海外滩美术馆
忍不住想说一句,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展览真的很棒啊,光是观展手册就送了那么多,边逛展边看太慢,适合单独坐下来好好研究:
试想一下:
你带着你的那个Ta去看展,
站在展品面前,
你风度翩翩地拿走一本观展手册,
你一边解读手册上面的内容,
一边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顺便还夸赞或批判一下手册和展览的整体质量
······
你的那个Ta一定会觉得你好帅!(这句话好像刚才用过了)
第三条知识
记得拍信息牌
我先问大家一句,大家会不会在看展时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回家后却发现已经忘记拍摄的展品相关信息,甚至连展品的名字都忘了呢?
当你愉快地跟别人说我去看过XXX展、XX展,别人问起展览上的某个展品时,你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话,岂不是很尴尬?
当然,增加谈资只是我们逛展的一个附加好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习,所以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把展品的信息牌给拍下来。
《战争场面贮贝器盖》
西汉时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如上图所示,一个展品的名字、年代、出土地点(如果有)、材质等信息都会被详细地说明。
如果展品排列太密集、或者不方便一次性拍下来,也可以分开来拍:
拍不下了,就分开来拍,记得整理照片!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能充分展示出你细心的优秀品质,你身边那个Ta一定会觉得你好帅!(好的我保证接下来不说这句话了)
第四条知识
不要用固定姿势拍照
相信大家都知道,想拍出好照片,一个敢于扭曲身体的摄影师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候也要学点轻功:
(以上两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给展品拍照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不用做得那么夸张。
举个例子,下面这个可爱的大熊,如果是正常拍摄的话,照片就是这个样子的:
《你见过我吗》 2008年
波拉·彼薇
Paola Pivi
如果把相机放地上拍,照片就能变成这个样子:
我们来看专业策展人对这件作品的介绍:
换个观看或者拍摄角度,就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观看体验。也就是说,你可以选取更有趣的视角来拍摄展品,例如下图:
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呢?
再举个例子,正常拍摄的一张照片:
《几何纹砖》
东汉
云南昭通征集
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当我蹲下来拍摄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我敢打赌99%的观众都不会发现”的内容,如下图红圈所示:
“亮度+20”,应该是工作人员用于协调工作的提示,正常角度看不见。
原本只是想从不同角度看一下这件东汉时期的文物,没想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字样,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体验。
(P.S. 这里没有讽刺工作人员的意思!这是正常的工作标识,而且展柜已经被巧妙地设置成正常角度看不见图中的文字,只能说明工作人员很认真负责)
第五条知识
邀请你的朋友与展品合影
有朋友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巧妙地把人和展品拍在同一张照片种,但是又能显得和别人拍的不一样?
很简单,只需两个步骤:
1、抓一个你的好朋友一起逛展
2、拍Ta
实际上要想拍出既能强调展品又能强调人的照片,基本上只能在人不多的展厅内实现,例如下图:
背影提供:老猫
摄于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图中的展品是瓷砖贴的墙和镶嵌在墙上的水泥门。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自己后期裁剪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例如这样:
此外,在不破坏展品视觉空间的前提下,借助展品来拍的照片,也是不错的选择:
照片提供:老猫
摄于上海外滩美术馆
此外,借助特殊的光影效果、遮挡效果,也是不错的选择:
人物和展品呈现遮挡关系,加上虚化一圈背景,效果很好
照片提供:老猫
摄于苏州博物馆
借助自然光或者人工光线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文艺范儿一下就出来了
照片提供:老猫的男朋友
摄于苏州博物馆
在展览馆拍人像的照片,除了正式照片外,背影、侧脸和看不太清的正面,都比一张脸占了四分之三面积的自拍好得多。
(感谢老猫以及老猫的男朋友二人友情提供的照片)
第六条知识
持续关注“七幅画艺术史”这个栏目
然后找到这个栏目的文章,点赞、转发、收藏,再推荐给你的朋友、老师、家长、邻居、同事、领导等等。
这条没啥好说的,反正我也不是第一次这么不要脸了,下一条。
第七条知识
自拍可以来点不一样的
瞎扯聊到这里,估计作为读者的各位也看累了,那我就简单地说一下,以掩饰我没图的尴尬。
上上条里面说到,把人和展品结合起来拍会获得与往常不一样的效果,同样,自拍的话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自拍也可以来点不一样的。
比如,借助反光来自拍,既能把展品拍下来,又能让自己的形象更具备朦胧感,对我这种脸大的男孩子而言,这样拍还可以自动瘦脸磨皮:
看似在拍展品细节,实际上在自拍。
聊着聊着,好像跟一开始的出发点越来越没关系了,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看完这期不正经的文章后,觉得什么都没学到,这期文章也就算有意义了。
最后,提前祝各位七夕节快乐!
至于我,我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