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岑参.高适
一、边塞诗
边塞诗兴盛原因
1、 国力强盛,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各地人民往来增加,冲突频发。
2、广大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和参与。盛唐时期诗人都向往功名,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去边塞建立军功,同时诗人在边关开阔了视野,有了真实的体验,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积极的参与而不是观望。
3、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征夫诗,豪侠义气类诗歌的传统基调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
二、高适
1、生平
高适(704年 —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漫游吴越时期遇到李白、杜甫,共游泰山,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被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被批准,在玄宗西逃后追随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劝谏不可,升谏仪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以为奇,任为御使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
高适是官职最高的诗人,《旧唐诗》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诗歌创作
高适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高适的诗作基本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写的。是个内容既有不少抒发政治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有关心现实、指陈时弊,表示对国事民生深深的忧虑,报国的豪情和忧时的愤慨交织在一起。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高适诗歌的特点
胡适曾说:“最得力于鲍照”,“是有经验、有魄力的诗人,所以能运用这种解放的诗体来抬高当日的乐府歌辞。”
铺叙排比,洋洋洒洒;夹叙夹议,错综复杂;
概括洗练,大气磅礴;不求奇字,但求流畅
三、岑参
1、生平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另说湖北荆州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 。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
是唐边塞诗人中驻守边塞时间最长的诗人。
2、诗歌创作
�诗歌笔调热情洋溢,充满乐观昂扬的气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车师又做军师)
�岑参边塞诗中最具特色的是对边塞风光景物的着意描绘。比如,写风火山、火山云、热海、雪景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了边塞诗的各种生活习惯。比如胡旋舞胡笛,边塞人民的歌舞盛会。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怀土思亲之作。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山水诗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总之,岑参的边塞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比不上高适,但在题材的广阔多样上明显超过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