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王阳明的挫折

2018-03-09  本文已影响190人  梦想2050
王阳明的挫折

偶然读到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郞将“一生府首拜阳明”这句话刻在腰带上的故事,让我对王阳明先生产生了极大的兴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居然对异国海军大将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其崇拜得五体投地?

王阳明是明朝大儒,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心学大师的创始人。少年时性格放荡不羁,敢一个人北出山海关考察敌情,独立的性格和猎奇的心理注定他一生的不平凡。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让他走的是一条科考之路,没想到他屡试屡败,使他认识到科考是一件极其束缚人的事情。正如王阳明十二岁上私塾时问过他的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一样,他的老师回答他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但他却别出心裁地告诉他的私塾老师,人生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而是读书学做圣贤。

王阳明有一个好的父亲,他的父亲王华于明成化年间考中状元,在京城任了官职,王阳明随父移居北京。在父亲的庇护下,二十一岁的王阳明通过举人考试后,参加了两次会考均告失败,在父亲王华的鼓励下王阳明二十八岁那年再次参加会考,终于考取了进士,被安排到政工部工作。

三十五岁那年王阳明因敢于抵制朝中歪风邪气而得罪当权太监刘谨,被杖刑四十后赶出京城到蛮荒之地贵州龙场驿当一名小小的驿丞。虽然到贵州的路途异常遥远而又艰辛,但王阳明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想方设法躲过了太监刘谨的追杀,平安到达了目的地贵州龙场。

龙场地处南疆蛮荒之地,居民以苗族为主,面对语言不通、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逆境,王阳明找了一个山洞居住,还把山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虽身遭困厄,王阳明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读书学做圣贤的梦想,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何有道”这样一个人生问题。

机会往往都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由于日思夜想人生的终极问题,王阳明终于在一天夜里突然悟道:人的内心原本就包含世界运行的法则,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想从外面的事物中寻找这个光明品质其实是错误的。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的处分期满,升为庐陵知县,他在任上以民为本,敢于担当,推行德政,免除困扰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戴。政务繁忙之际,他还抽空讲学,强调通过“静坐”,以“自悟性体”的修养方式提升自我。

庐陵任职不到一年,他奉命进京朝见皇上,并于正德五年年底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升任吏部主事。从正德七年到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官居闲职,便讲学不缀,从学者甚众,其讲学主旨依然以“静坐”为主,教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夫。

正德十一年,皇帝老儿出了红头文件,调王阳明到江西任巡抚,王阳明写了辞职申请,但皇帝老儿不批准,并再次批示,王阳明不准休假,必须立马上任。四十五岁的王阳明不得不走马上任,走上了剿匪平乱的人生路。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王阳明迅速平定了福建、浙江、湖北和广西的匪患,赢得朝野盛赞,声望日隆,但他并不因此邀功请赏,而是上书朝廷,请求退休养病,但朝廷并不同意他的请求,他只能继续留在任上讲学。

这期间,王阳明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在王阳明看来,以武力征服山中土匪强盗并非难事,难的是破除每个人心中的私心杂念,真正做到“去人欲,存天理”的至圣境界。

王阳明后来卷入了一场残酷的宫庭政治斗争,宁王反叛,好大喜功的皇帝亲率大军征剿,好在机警的王阳明机智地躲过了灭顶之灾,既让百姓避免了战争的苦难,又顺利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

此后,王阳明得到了新任皇帝的奖赏,被封为新建伯,获准回绍兴故里余姚祭祖扫墓,并在绍兴创设阳明书院讲学。这期间,他超然于得失荣辱、世俗人情之外,悠游于山水之间,感悟生命的自然天真,享受思想创新愉悦之情。

数年过后,广西又发生叛乱,朝廷再次下令王阳明前往征讨,王阳明虽然以年老体弱为由向朝廷申请另派他人,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不得已王阳明只得再次赴任。

经过一年多战事的奔波劳累,王阳明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他向皇上写了最后一道奏疏,请求回家养病,但这道奏疏犹如泥牛沉海,没有了回音。不得已王阳明只得班师回朝,最终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便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