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在行
湖边长大的我,常常去湖边看船。湖里的风景很多。芦苇,荷花,蒲草,还有鸟儿;装点着天空和湖面。美不胜收。只有船不论季节怎么样的变换,一年四季的在湖上行,成为一道永久的风景。每一艘船都奔向目标,不畏风浪,不辞辛苦,努力着。常在湖边或码头,看得是大船。装货的帆船;现在是钢板的那种。渔民生产生活用的船,湖区人叫它小舟(遛)子。在湖里转悠的它,走不出微山湖。只是用于捞鱼摸虾的行当。大帆船就不一样了,扬帆起航,沿着运河就去了京杭呢!门前起落运河帆。看船就有了便利。成了抹不去的乡愁。
小时候,村西荆河头的幸福桥下有一处码头。船常年进进出出。大的有桅,高高地耸立着,走时扯起来帆,叫打起蓬来。仿佛遮住了半个天,带着河飞起来似的。大船装的多是石头、沙子、毛竹等建材。小船是湖里的渔民来卖鱼虾,还有苇子蒲草的。熙来攘往,热热闹闹。最吸引我的是船工往下卸石头。携一块石头,挎在腰间,拧着身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在跳板上梛到岸上。目光追寻着沉重的脚步,那吃力的样子让人心疼。一步一颤的跳板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直到石头落地才松了一口气。像看杂技,胆颤心惊得让人越不敢看越想看下去。天黑下来,码头停泊的大帆船上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在各自的船上点燃一盏盏的灯火。船舱盖上盖板放上饭桌,摆上碗筷酒盅。整个运河便诗意起来了,充满了安详和欢乐,洋溢着温馨幸福。站在岸上,看船儿悠悠,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感觉生活的美妙与美好。总有一些事物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总有一些场景会留在我们的内心,成为抹不去的最强音,感动着我们自己。
长大了,特别是工作后,看船的机会多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在韩庄。韩庄是运河的出湖口。彼时二线船闸刚刚建成使用。现代化的设施吸引了很多的人。“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成为了一道风景。刚好那时我在韩庄工作。客人来了一定要到船闸去看船的。看着一艘艘的船载着煤炭穿过船闸南下,通江达海,我们常常自豪地向客人介绍,湖下的煤多得挖不完。船运煤就运不完。船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客人艳羡的目光让我们陶醉着。在客人的询问声里,让我对河、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黄河催生了微山湖,运河改道韩庄后一直畅通而没有断航过。感觉微山湖为运河而生,韩庄是运河与微山湖最重要的节点。船、河、湖,通过闸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变水患为水利了。大运河是一个不会老去的故事,微山湖又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
微山湖与运河是有缘的。东高西低,南北狭长。有人发现了它的这一特点。提出了将运河自湖西迁移到湖东以解决黄河决口而造成淤塞引起的断航问题。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总河尚书舒应龙在韩庄开始了运河东移的计划。可惜没有实际的施工。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后,总河刘东星顺势整理泇河,在韩庄北傍湖开支河四十五里。刘东星因病去世,工程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停了下来。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再次决口,严重危及了漕运。刚刚担任总河之职的李化龙继续大开泇河,到了万历三十三年才陆续完工。在不断的争议中,一棒接一棒,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将一张蓝图绘到了底。湖东运河新线终于正式通航了,全长二百六十余里。
我在湖边二街的滩涂地里看到过一堆又一堆的砂礓石,黑乎乎的成卵状十分难看。人们说那是开挖运河时刨出来的,放在这里几百年了。挖掘运河的人们靠双手抠出了一块又一块的砂礓石,付出了的是血汗啊!泇河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工程,运河在这一段是独具风韵的一段,即可感受历史,又可触摸文化,还可以欣赏风景。这哪里是运河啊,分明是文脉的传承,涌起的是一船又一船的乡愁。据资料记载,一年通过泇河的漕船多达八千艘,占了当时运河航运的三分之二。韩庄成为了船出湖进湖的交汇点,也成为了微山湖蓄水泄洪的关键点。西边的黄河决堤和雨水丰沛之年,韩庄闸放水,由泇河泄洪。平时关起闸门,将水储存湖里,用于生活生产。
站在铁路桥向湖里眺望,这个有一里路长、建有十三孔闸门的韩庄节制闸是国家级的重要水利工程,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成为微山湖的咽喉要道。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归来,驻跸韩庄,曾作《韩庄闸》两首。
其 一
韩庄界微湖,蓄水以济运。
犹恐春水弱,冬令例疏浚。
去岁黄渎溢,壅遏湖流顺。
泛运连运渠,无从辩堤堰。
即今漫纤道,转漕迟北进。
荆山近虽剔,十未减五分。
立马望汤汤,播种待数郡。
艰矣筹河防,恧哉念民困。
其 二
韩庄实泄微湖水,筹固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溢,每因触景忆贤臣。
乾隆皇帝南巡走水路用船一千多只。皇后缤妃、王公大臣、扈从兵丁一行多达两千五百人。皇帝御用舟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精美,工艺豪华;三千六百人分作六班拉纤,浩浩荡荡。那场面,那气派,让微山湖有了故事,多年来经久流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1998年乾隆御碑再现于世,诗句与《四库全书》中记载的一字不差。后经修复的御碑立于韩庄二街文化大院内。我多次观赏过。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传承文化,功德无量啊!
闸开闸闭,船来船往,韩庄逐步繁华起来了,成为运河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小镇。令人想不到的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脑洞大开,向英国、德国借款修建津浦铁路。合同规定,韩庄运河南由英国修建;韩庄运河北由德国修建。韩庄运河铁桥是津浦铁路的对接点。津浦铁路的开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工业文明。船与火车在韩庄交汇,形成了难得的立体画面。站在交汇处,面对飞驰的火车,再看船行的是那么慢那么慢。感觉不是一个时代一样。现在看,快有快的动力,慢有慢的价值。慢也好,步子小也好,只要向前就好,行是关键。要跟上时代不掉队,最有竞争力的两个字是:行动。至今火车也没有取代了运河里的船啊!而船在拖轮的带动下,组成了一条条“水上火车”,川流不息。运河里的船告诉我们,只有不停地奔跑,去追赶时光永不停歇的脚步,才能成就自己。
车轮滚滚,汽笛声声。有人在铁路与运河的立体交汇处听到了共鸣声。在一个晴朗的艳阳天,我与朋友张君偶遇大堤上的一处码头。他拿着一份手写的方案向我介绍,将海与湖用铁路线联接起来。快与慢结合,海外与内地互动。构画出了“铁水联运”
的模式。我心想这模式真够宏伟的啊!张君到过秦皇岛、连云港、上海的码头,走过长江的航线,也常常在运河边看船,是我敬佩的一个爱动脑子的人。听了他的异想天开,让人怦然心动。有时候怦然心动一下,让许多的不可能就变成为了可能。
微山湖,既得黄河的孕育,又联接沟通了长江、淮河、钱塘江、黄河,改变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是很少有的。追寻历史发现,黄河激发了人们在逆境中求生的本能和治河智慧,京杭运河则是人们主动“御河”的伟大工程。被动与主动之间,是人与河的相处之道;是人们遵循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轨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发展。规律都隐藏在自然发展之中。
生活一直向前,许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圣人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时间的这条河流里,我们都是一艘艘船啊!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在航行着、流动着,最终被流失,这就是人生啊!
作者简介:
胡勤贵,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微山湖散记》、《看绿色成长》、《乡言村语》。现在微山县委机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