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成长让我有点痛
我一直都信奉一句话:在企业学做事,在事业单位学做人。这是我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在体制内待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所谓的学习做人,就是需要掩藏自己大部分的真实,满足别人眼中的标准。否则,就是不合群和不成熟。
或许是老天爷分外眷顾,出身平凡人家,白天工作忙成狗、晚上才有时间学习的我,考了编制,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 我在三线城市,之前在某大型乳企,身兼数职,挣的也没有现在多。这倒不是说事业单位的薪水有多高,而是企业给予的,实在太少
)。
这些外人眼中的“好单位”,在公开招聘之前,基本是子承父业,或者凭借人脉、面子安排进来。几代人长期在同一体系工作,形成了稳定、微妙的关系。
这些职场特点在所有领域都存在,只不过在缺少流动的工作环境里,它们会被强化再强化:人们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因为知道的越少工作就越少。挣着一样的钱,谁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啊。因着有很大一个网络来互通单位信息有无,所以人们觉得自己什么也知道,但是对于外面的进步和发展却知之甚少。谁要是说点新鲜玩意,吃喝玩乐和花边新闻市场无比广泛;但凡是和科技、社会、常识方面沾点边的,大家立马兴致全无,甚至还会觉得知道的人就是在卖弄学识、吹牛皮。
由于之前一直在做科研和培训工作,因此 我养成了直爽、认真的性格和喜欢钻研、乐于解惑的特点。之前从未觉得这是多么大的不足。
到什么样的山,砍什么样的柴。
现在看来,想要融入这样一个环境,注定要做颇多改变。
我一直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别人问一个什么,只要自己会或者知道,就一定实话实说。有时候看到单位一些工作效率低,也会在心里将它与企业的做法暗自比较 ,偶尔会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这实在是一个愚蠢至极的行为。同样一句话,谁也不知道经过几个人的传递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一项工作,你一说出来新思路,很有可能
这就变成了你的工作,或者有人腹诽:就你知道的得多。
以上种种确实说明了自己的情商不太够,需要继续修炼。不但要学会说话,更要学会闭嘴。但是,有的事情我实在是有点懵,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自己
哪里做错了。或许,根源就在我愿意接受改变,能接受和包容不同;而有的人周围都是和他一个频率的,所以对于和他不同的人,基本持不接受的态度。
我经历过快节奏的生活,早就知道改变和学习是伴人一生的事。但是我觉得,面对这件事情有点难,也有点痛。前段时间有人说:“你说的话,我们一起的大哥说他听不懂,你这咋总讲知识点?我和人家说你是考进来的,他就理解了。”
我听完后愣住了。我和他口中的大哥见过一次,一共没说过十句话。也就是给他饮料的时候来往客套两句,这其中竟然就有了知识点?我是讲了牛顿定理还是讲了哥德巴赫猜想?我只是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的多了,书卷气息会浓厚一些,说话用词会文明一些。原来,我的礼貌和文明,竟然会受到他人的鄙视和嘲笑。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通过正规途径考进来的,在这些玩玩闹闹就能进好单位的人眼中,就是一副
老学究的样子,就是迂腐的代名词。
我承认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从没想过渊博的学识会成为一个被嘲笑的短板。有不懂问题的时候怎么就想起来问我呢?就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得到免费的解答,从未想过你是通过了多久的学习才知道的这一切。他们需要你告诉答案,除了答案之外的,哪怕一两句解释,都是废话和显摆。不要总讲你的知识点,也不要卖弄你的学识!
寒门出一个贵子太难了。 虽然我不是什么贵子,但是我可以体会到他们面临的处境。在一个排外、不尊重知识的体系里面,除了不断隐藏自己的天性、不断维系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业绩。有时候,最大的障碍不是工作,而是复杂的人心和各种莫名其妙的评价。
我这几年一直都在反省和成长,但是有些事情反省过后实在让人心痛。我曾经害怕自己成为一潭死水,所以工作之余会不断学习。但是我现在更害怕,周围的人天天无所事事。我害怕这样的环境会逼迫我不断变成那样的死水,直到最后和他们融在一起,变成一片死海,同化更多的小浪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