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其实,打架也是孩子的一种交往方式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27人  27f84608b30a

想起女儿入托一周后的一天,吃过晚饭,我陪她在客厅玩。她一边在纸上涂鸦,一边若有所思地问了我一个问题:爸爸,明天还要去上学吗?

对于一个刚刚入托的孩子来说,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一点也不意外,便随口回答了她。但是,她却明显地表现出一种难过的神情,嘴角撇起来说:爸爸,我不想去了,怕!

怕?不是应该说不喜欢吗?我很敏感地意识到,肯定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让她感到非常紧张,以至于害怕再去,就继续追问她原因。原来,班级里有个小男孩推了她,让她感到一种压迫,紧张,不知如何应对,从而认为,别人是在欺负她。

听到这些,妈妈立马炸毛了,抓过手机就联系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是呀,才入托一周就发生欺凌事件,也太夸张了吧!那个小男孩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什么家庭教养啊,真是的!

老师倒是很平静,说并非欺负,而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what?暴力也是一种交往方式?我们简直要吼起来了。老师还是很淡定,向我们解释说,刚入托的孩子都不足三岁,自我意识觉醒才不久,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仍在探索阶段,若无成人教导,他们还并不太清楚该如何表达对其他人的各种感情,比如,喜欢别的小朋友应该怎样表现,等等。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些在成年人看来是推搡甚至暴力倾向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表达一种交往意愿,当然,真正的暴力行为除外。

哦,原来如此。我们似乎明白了。老师说的没错,事实的确是这样,与我读过的育儿书,尤其是表达蒙氏理念的育儿书的观点相一致,孩子确实有这么一个阶段。但同时,我们又觉得陷入了更加迷茫的境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办?

办法当然有,大概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导孩子们该如何与别人交往,用什么行为表达自己对应的感情;

第二,采取物理的措施,把“欺负”人和被“欺负”的孩子暂时性隔离开;

第三,引导被“欺负”的孩子应该如何应对自己所不喜欢的行为。

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幼儿园老师几乎采取了全部上述措施:在班级里示范相互之间的交往礼仪,告诉我们女儿别人推她时要叫老师或者直接避开,而且,老师也很用心,当孩子们聚众玩耍时,单独陪她在绘本室安静地读书。

表面上看,幼儿园老师几乎采取了上述全部措施,有效果吗?肯定有,但是,很慢,很被动,效果显现的时候,孩子恐惧心理可能已经形成,效果也就毫无意义了。最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开孩子害怕上学的死结。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她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从园方角度考虑的,唯独没有考虑当事孩子的感受,恰巧这又是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

当事孩子的感受,是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在她看来是侵犯她的行为,妈妈和老师告诉她,受欺负了要求救,要远离欺负她的小朋友,这些都不是解决恐惧的根本措施。这让我想起自己入学时面对受欺负的经历,当时因为打不过高个子男生,我恐学的情绪持续将近一个学期,后来是因为我琉璃球游戏技术出众,征服了高个子男生,成为了朋友,才消除了恐惧上学的心理。

所以,解决孩子受欺负的方法有且只有两个:

其一,勇敢利索地把欺负人的人打趴下;

其二,聪明伶俐地与欺负人的人握手言和。

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有效的办法了,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这是铁律。林肯总统不是说过吗,打败敌人的最好方式是把他变成朋友。但前提是,你要具备某种能力,才能完成这种化敌为友的过程。

次日,吃过晚饭,我牵着宝贝女儿的小手,到客厅宽阔的地方,问她,今天有没有小男孩推她,她说有,我让她示范对方怎么推的,她上来推我,我假装趔趄了一下,她仿佛受到了鼓舞。我就趁热打铁,告诉她,如果别人再推她,就按照对方的方式推回去,并让她示范给我看,陪她练习了几个回合,确定她已经掌握了基本动作。后来听说,她妈妈在睡前也在床上和她也做了相同的练习。

第二天放学,她的神情很明显地不同了,多了几分自信和勇敢,问之,果然,在幼儿园和好几个小男孩都互推了,她第一次见证了自己的力量,也就不再害怕了。晚上,老师发信息来也说,我家女儿和小男孩互殴了,互殴——老师的用词好凶猛。

现在,每天早晨,不仅兴致高昂地要求上学,而且,她已经可以很放松地谈论和她“互殴”的几个小男孩了,还说人家好调皮、好搞笑、很好玩,俨然已经成了朋友,看到她这种自信昂扬的状态,我和老婆会心地相视一笑。

对低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发生打架事件时,我们做父母的完全不必太如临大敌,倒是应该头脑冷静地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与别人的争执和冲突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在社会中确认自我能量的过程,对孩子自我的定位和自信的确立都影响甚巨,绝非一件小事,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不可不察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