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美学设计产品运营商业模式@产品

科技行业会议价值起飞:让思想同台发酵的几点启发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23人  未来观察室

本文写于昨日参加的一个行业峰会所感受到的深深感触(网易新闻和中国日报网联合举办的2019年预见未来影响力峰会)。这是,不同时空的思想,在同一时空集中产生化学反应,产生非一般的发酵和升华。

先来看下,在这“价值起飞”的案例之前,行业会议都是怎么开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最早开行业会议的,就是某个垂直领域的行业会议了。通常由政府部门、产业研究机构、高校发起,邀请专家学者上去“发言”,内容相当形而上学。也许是知识太难消化,观众甚至还有会议演讲资料,有笔,有水,埋头划重点。

到了互联网时期,开行业会议则更加频繁,本身也因为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转变不过短短20年,日新月异,大家都需要互相学习,于是形成一种成功案例“分享”的机制。专门组织会议的机构甚至形成了“民间组织”,专注在行业会议颁奖评选等等,这一领域中。同时,展示形式更加多媒体化,传播渠道更广泛,集结了更多观众。后来,还细分出很多垂类会议产品,专题会,开发者会,产品发布会,颁奖会,跨年演讲等等。

但是,不管形式怎么变化,会议宣传,和演讲主题文案包装上,终究都是案例分享的串讲,甚至借会议流量,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在设计行业的某个会上就出现过明显偏差事件,所以从演讲人到组织者从此长期遇冷),听众并没有得到到干货。再说说,跨年演讲虽然是一个人讲,但还是案例串讲,配上金句包装,被段子手笑称”50后“看的科普片。

这些问题,从本次会中能看到一种启发方案:从组织者到演讲人,到内容,到演讲形式都有巨大的飞跃。我把这种会议定义成为思想的”发酵“。这种发酵带给观众的不是答案,也是启发。

组织者的专业性回归:传统媒体转型的良机

几个月前还参加过一个”媒体人转型大会“,媒体人自己和自己谈焦虑,因为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很轻量,以前机构的媒体又被监管言论太严重,导致这个行业整体唱衰。然而在年末以及2019年初的分析来看,内容产业正进入到新一轮的需求品质升级阶段。线上内容,微博明星网红,用各种博眼球方式获得关注流量;线下会议,贩卖焦虑和成功学获得持续付费,但现在,用户更偏向于更高层次的追求,喜欢看有格局观的内容。此时,秉承”有态度“的传统媒体,擅长生产专业性内容,挖掘思维亮点,捕捉人文趋势。最终形成思想盛宴。

媒体墙

演讲人的结构优化:新锐企业家与顶尖学者同台

企业家的案例分享可以有从很多角度讲。但是要从商业逻辑这种形而上的角度讲的话,只有在学术界人士同台的场合,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些才是对观众最有价值的部分。顶尖学者不是叫兽,是实打实的研究者,具有令人敬佩的精气神儿。大学里哪些老师最受欢迎,那些教授的是思维,通识知识,而且还能把形而上学,讲成”人话“地老师。那么,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分析企业家的思路,提纲挈领,产出有思辨的结论。也许这才是一场职业教育该有的样子。

想象一下,秦晖,蒙曼,郝景芳,预测的未来,是怎样的?

秦晖

蒙曼

郝景芳

演讲内容的修正:从宣布答案,到解题思路

学术界大咖的演讲,总让人有种回到校园的感觉。当然也有人说社会上的知识,学校里都没教。这是自然的,因为学校的系统课程,给与的是解题思路,从文科到理科,都是如此。时不时地去回顾下,我们已经学会的大道理,就明白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我们把思路当作答案,把答案当作执行方案。

会议形式的:圆桌会议精神

此概念源自英国传说里的亚瑟王与其圆桌骑士在卡默洛特时代的习俗。代表与会者一律平等,从形式上为思想平等奠定基础,也是骑士精神的某种体现。那么,在舞台上的那种圆桌会议,演讲人就更要注重”圆桌精神“,开放式地讨论相互观点,而不是冷静的发言“串烧”,同时应该更多对话,去挖掘互相肚子里更深的墨水。

民间金融观察员,朱云来,观点犀利,互动性佳

蜻蜓FM COO,肖铁,观点犀利,直言不讳

另外,那么现在为了保证会议时间,通常还有一个主持人,这个主持人不是串场,而更应该是里面的一员来扮演,对会议内容高度熟悉,更重要的是能带节奏,找到矛盾引起讨论,得出结论平衡多方。本次会议中,5场圆桌会议,举办的都十分成功,发酵和升华也都是在这里诞生。

相信以后的行业会议,职业教育,都会以此为起飞的起点,都能有新的发展,带给职场人真正有用的东西,实现我们大家终生学习的目标。那么,作为科技行业的人,还能做点什么?你的行业会议可否被改造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