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湖畔无弦琴(古诗文精品)

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简谈

2017-10-28  本文已影响52人  鷺風

格律诗,是平仄相间、骈散结合的韵文。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般是指平韵诗,诗的内容都从平韵诗出发,阐述观点。

  主要有三个要素。

  一、平仄相间

  平仄相间,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则缺乏节奏韵律,那样既失了美感,读起来也会感觉很累而且很别扭。当然,古人也有拗句本句救或邻句救之法。这个展开来讲很复杂,老祖宗们搞得太精深,严格要求的话会出不少汗。

  二、骈散结合

  骈散结合,骈,即对偶句,要求对仗工整。

  在律诗中,将八句分为四组,两句一组,称为一联,从上到下,分别为首、颔、颈、尾四联。

  骈,就是指一联中上下两句,词性相同或相近,平仄相反。

  散,就是说,上下两句不需要词性对仗,但平仄还是有一定遵循。为什么说是一定遵循,而不是必须全部遵循,这是因为,格律诗中每一联下句,必须平收且同部押韵。

  举个例子:第一句如果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按平仄完全相反,第二句则变成“平平平仄仄”,成了仄收,这显然不符合下句平收押韵的要求。所以需要变为“平平仄仄平”。反过来,如果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反则为“仄仄平平仄”,也成了仄收,不符合,则需变为仄仄仄平平”。

  三、韵文

  即首颔颈尾四联中,尾字为平声的,均需同部押韵。可以去百度搜索查《平水韵》,个人建议,写古典诗词,尽量不要使用普通话里的新韵,南方方言的旧韵一般都被文人墨客承认。

  区分平仄字比较简单。

  平,即阴平、阳平,就是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但是由于文字发展到今天,许多古时读成仄声的字,到现在读成了平声,藏进了第一声第二声中,这就尴尬了,怎么办?《入声字表》送你一双火眼金睛。写诗填词的时候,只需去“入声字表”这个魔镜前去对照一下,就会让入声字现真身。把它们替换掉就可以了。前提是你对汉字同韵的字必须有一定的熟识度,不然会想破头。

  仄,就是上(赏)声、去声,即现在的第三声第四声,再加上入声字,OK,搞定。

  但需要注意一点,有些多音字,会同时分属两个韵部,唉,汉语言真是麻烦,特别是古文、文言、诗词等等,说了这么多,不要打击了大家作诗填词的兴趣爱好。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羡慕雅文化的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林黛玉给香菱谈诗的创作启蒙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其实这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谈自己对作诗的看法,大致差不多,当真作律诗,把虚字对实字,实字对虚字,可能会有出律的错误,但避免流俗呆板的套路才能作出好诗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深意。对于想学诗作诗的朋友,学习平仄和虚实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可以去多读一读《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不过我想现在的人恐怕没几个人愿意花功夫做这些闲学问了。

附录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忍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  既定——笃信  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有  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  但见——不知  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意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是  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曾效

  借问——总为  亿昔——谁复  寄语——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  刚被——却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