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历史人物面面观系列二

2020-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剑客书生

——被神话和妖化的谋士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世人无不赞誉有加。有好事者借诸葛亮之神威开宗列派,如抽签,算命,择吉日,看风水……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派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描绘得治国有方,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军事奇才,诚如民国文痞周树人评价:诸葛亮之智近乎于妖。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1.真假“三顾茅庐”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还是要从他的出山——“三顾茅庐”说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称:“诸葛村夫”,是说他出身农村,类似于现代的农民工。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时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都丞,他的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从此家道中落,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叔父诸葛玄门下。诸葛玄素与荆州牧(当时的地方最高长官称牧)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当然也把诸葛亮兄弟带到了荆州。可惜好景不长,叔父死后,诸葛亮只好回南阳乡下耕田去了。尽管是没落的官宦子弟,诸葛亮也无心力耕田的,效坊管乐百里奚等名人,编造各种童谣偈语来推销他的才能,极力住上层挤。

当时,刘备屯兵于新野,创业路上的坎坷不顺,他张榜招募贤能。经谋士徐庶举荐,诸葛亮成了不二人选。刘备立即下乡向诸葛亮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连影都没见着,但从多个侧面了解了他的才能。于是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见面互吹互捧的客套话后,刘备问询诸葛亮对天下趋势的大计,诸葛亮呈上后世闻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他出山,为光复汉室展奇功。小说中“三顾茅庐”的章节浓墨重彩,但正史《三国志》记载这一段却仅五字:凡三往,乃见。史家如此简单描述,可见其中并没值得大书的情节。“三顾茅庐”用现代流行话,就是粉丝的线下互动而已;至于《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计,还可能是抄袭周瑜与鲁肃的言论著作。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大概是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的最高境界吧。浅白的说“三顾茅庐”其实就是千古文人(儒家)心中的一个梦想……

2.身居后方的总调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似乎三国的历史只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是主角。“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俨然是诸葛亮的一副棋盘。“智取南郡”,“三气周瑜”——才使得刘备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进兵西蜀。

可历史远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奇,毫不夸张的说,小说可以虚构魔幻般的人物情节,历史只片言只语的真实表达。在刚开始跟刘备混的时候,诸葛亮只是刘备身边众多跟班小弟之一,以他的资历,不可能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诸葛亮出山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联合抗曹。到达东吴后,诸葛亮面对孙权那是慷慨陈词,反倒让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信念,促使孙刘联盟,从这个层次讲,诸葛亮可称出色的外交家。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劳,至于“舌战群儒”,“借东风”纯是子虚乌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更是张冠李戴的鬼魂附身到了诸葛亮头上。赤壁之战是在东吴大督都周瑜统筹策划下大获全胜,诸葛亮虽未参与具体战略布暑,但因游说东吴有功,被刘备破格提升为“军师中郎将”。这个职务品级非常低,而且还是个“杂号”,与“军师”相去甚远,与关羽,张飞的地位不可相提并论。

立足荆州之后,刘备才开始按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蜀,但并未将军事行进的事务交给他,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一起进军西蜀。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在后方协调粮草,输往前线。

刘备征服西蜀后,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前者仍是“杂号”,后者才是“实职”。这时诸葛亮才开始有军事实权,但他的主要职责仍在粮草供应范围。据史料记载,刘备外出时,诸葛亮常负责镇守成都,供应前线的粮草和兵力。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今属陕西)进行关乎生死存亡的军事对决,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带在身边的依然不是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

为什么刘备在军事上不带“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呢?帝王级的刘备“识人”的才能是后世公认的,他不带诸葛亮领兵打仗必有其道理,其中最重要一个因素是诸葛亮的为人拘谨稳重擅长内政,不善于战场应变。那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表现在那些战役呢?

3.“数次北伐”的功与过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所有作为,是在他对魏国的北伐战争中,这是记载诸葛亮军事才能最重要的史实,同时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shan去声)接位,丞相诸葛亮名义上是辅政,实际掌控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光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意欲先灭魏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夸大的历史称“六出祈山”,加一个“七擒孟获”。但历史上诸葛亮数次北伐魏国,路经“祈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首次率兵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228),他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亲自领兵向祈山方向进攻。这一“调虎离山”之计果然见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甘肃)见诸葛亮大军压境,纷纷投降。关中失守,魏国朝内惊恐,魏明帝曹睿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相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守街亭,

“纸上谈兵”的吹水祖师——将军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战场指示,被张颌打得落花流水,大好的战局尽失。无奈之下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其实与名将张颌交手,诸葛亮也没胜算,从这个层次说,马谡是伟大的背祸侠。

同立冬,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第二次北伐开始。二次北伐虽有功,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几乎耗尽了精兵良将。此后历时三年的兵力休整。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三次兴兵北伐。兵出祈山,遭遇北魏统帅司马懿的阻击。司马懿知道蜀军粮草不足,采用“拖”字决只守不战。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运粮,依然于事无补,无奈之下只得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设计射杀魏国名将张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领兵北伐。他结集五十万大军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安营扎寨。魏国司马懿在北岸筑营相抗,诸葛亮更是分兵垦荒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双方僵持了三个多月后,到八月底,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无缘。

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从历史到演义才引来后世的种种争议。有观点认为诸葛亮不善用兵,还一味穷兵黩武,严重消耗了蜀汉的人力物力才力,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正史《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上看,诸葛亮更擅于“纸上谈兵”的稳守战略,根本无法应付战场的迅息万变。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欲效仿汉初韩信的战术,带一支奇兵突击。为稳重起见,诸葛亮始终没有采纳这一计策。过于求稳使得原本就弱势的蜀军,更难有惊天逆转的突破。纵观数次北伐,几乎从未获得实质性的胜利,更是极大的损耗了蜀国的财力,这也是蜀汉早亡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从设计射杀张颌,夺取两个城池看,能在劣势上有此战绩,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算“及格”,绝没有小说中或千古流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4.两朝开济老臣心

褪去诸葛亮“军事奇才”的神话,究竟是什能让他流芳百世呢?

除了小说《三国演义》的过度渲染,从儒家思想文化上解读真实的诸葛亮,他的忠君形象可称完美。刘备死前将少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身负托孤之责,肩挑辅佐大任,诸葛亮兢兢业业,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维护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的十几年中,他虽掌握着蜀国的最高权力,却没有像历代权臣一样有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依然一片忠心。

诸葛亮受刘备赏识,邀其出山成就大业。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个层面讲,诸葛亮的忠心耿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回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