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的孤独
看这部片子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乍想起来,仍有一种模糊而深沉的感动。多年前也写过该电影的影评,不过一时间找不到原来的文章。
于是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拌。再仔细想想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也被各种各样的人或是事,情感牵拌着,表达不了自己的真实,失去了永远不能再得到的东西。
建一和他爸爸也是因为这些才会弄的十几年不见面。
每个人对孤独有自己的理解。当我一个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就会突然涌起这样的念头,然后自己可怜自己。现在,我在可怜自己的同时,又想起多年一个我很喜欢的人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上网令他更加孤独。
建一的爸爸独自生活在偏僻的鱼村,不会圆滑的与人交流。看他站在海边,觉得这样的男人的孤独更令人感叹,心痛,好象自己也曾经有过同样的心绪似的,渐渐沉默了。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爸爸为要死的儿子完成一个心愿,希望得到儿子宽恕,也得到自己的宽恕。缓慢的节奏,却环环相扣。
高田很聪明,或是太不善于表达,才会做那一卷带子。他在电视里哭,我在电视外哭。一个年老的父亲,一个从来不向人袒露内心的人,一个独自生活的人,一个孤僻的人,为了儿子在外国人面前举起旌旗,落下老泪。
这是他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以后永远没有机会了。我们总是在还能做什么的时候想 ,再等等,再等等,以后时间有的是。一眨眼突然就没有机会了,然后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做。
我想每一个站在亲人墓前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想法,至少我曾经有过。
高田还算幸运,出发的比我们早,虽然结局很遗憾。他是带着希望和使命来中国的。所以为了信念不辞辛劳和困难,感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就象监狱警官说的,人人都有孩子。天下的男人和女人最终都会成为某人的爸爸和妈妈。
李也有孩子,所以在第一次演出时哭的鼻涕乱流。人一脆弱就会想起自己的亲人,血缘真是奇妙的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高田和杨杨一前一后,我想到了建一和李。杨杨的身后该是李,高田的前面该是建一。父母追逐着自己的孩子,这在中国是千年不变的传统。子女在前面闯,背后是父母不变的支持,你看着他长大,也许就离开了你,但是父母总是在子女身后的某地,象是我们回头看到的一个标志。
高田抱着杨杨,从他身上寻找他和建一的过去。杨杨从高田的身上得到了一夜从未得到过的父爱。他们不是父子,又已经是父子了。
建一死了,临死卸下了面具。他所以喜欢面具舞,之所以喜欢云南,不过是因为这里的社会对他来说就是一张大面具,即使不说话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儿子和父亲这样雷同。高田去了偏远的乡村,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都在封闭自己,于是纷纷给自己寻找一个可以孤独的空间。
题外
其实无论是我们,还是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曾何几时,为了生活打拼的我们,逐渐戴上了一个又一个面具。有时见到父母,不愿多说一句,因为在外生活,把家当作吃饭睡觉的地方。甚至,有时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大有人在。而父母有时也因为观念的陈旧,不理解在外的,年轻的我们,经常以他们的经验来指责我们的不是,也是大把人在。那可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哪,难道真的要等到最后那一刻,大家才会彼此醒悟吗?就从“千里走单骑”开始,卸下你的面具,跟父母做一次心灵的沟通。你会发现,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的心灵被蒙蔽而已。而只有父母,会帮你治疗面具下受伤的心。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消除父母内心的担心。其实父母也不图儿女有多大成就,只要能健康快乐就可以。作为儿女也没有怨恨父母,只求一个理解足矣。一理解了,自然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独,心里就总会有个信念,为了自己和父母努力吧自己变得更好,为自己的生活跟幸福努力。即便很多时候失败了,也还是有重新启动的动力,再次往前冲。
为了释放我们彼此的孤独,我们与父母都应该彼此努力,放下自己的面具,做真实的自己,以便让心灵能够相互碰撞跟放下彼此的执着,一起走向平和。。。。
到目前我也是在努力在朝这个方向在走,但是由于两辈人在观念跟生活经历上各有不同,很多见解跟领悟各不相同,还是会有争执,所以前面的路还是很崎岖,为了彼此还仍需努力。
非常感谢高仓健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影片,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人文关怀。愿您一路走好!!
影片链接:
http://www.letv.com/ptv/vplay/108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