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
2019年11月19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
读大学时回一趟家不容易,必须得坐头一天晚上的绿皮火车,摇摇晃晃慢腾腾第二天一早到省城,接着再坐10来个小时的长途巴士到达县城,县城还要坐区间长途一个小时到达镇上,你认为这就完了?没有,我家不住镇上,还得从镇上走一小时山路才能到村上,中途要爬一个小山坡,过一条小河,走一段无名道路。
这发生在十年以前,现在很多人觉得夸张和虚构,有笑话和幽默的成分。怎么可能还有这样贫困和落后的山区,其实还真的有,比这更困苦的地方乡村都有。短短十年的时间,时代在发展,乡村在进步。现在回一趟老家,高速匝道下道转个弯就到了,想想十年前的囧况,不禁感叹乡村的繁荣与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要致富先修路,为的是物资的运输和商品的交换
从村到镇,从镇到县,再从县城到省城,几十年来,这种线性的交通方式,具有不可逆的显著特征,道路是唯一和单项的。
先从村里到达乡镇的村道,很多都是村里自费集资和乡间小路改造,于是,第一步,终于可以从村上去到镇上,一个镇一般都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辐射周边十里八里的所有乡村,按照固定日期举行“赶集”、“赶场”等集中的商品交换与购买。
从镇到县城一般都只有一条路,从县城到省城也是唯一的,县城彼此间不相连。交通闭塞,道路破烂不堪。很多人的一生,只能去县城看看,最多走到省城,一辈子,也就在县城和乡镇上劳动生活直到老去,最后叶落归根。
贫困是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命运,没有必要出去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道路的要求没有这样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对于物品的交换和购买的商品都只局限于初级工业品和简单生活用具,直到改革开放前,乡村的道路不管从里程和覆盖范围都小。
改革开放,经济的良性和持续发展,拉动和带活了乡村的区位优势。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反哺工业,全力支持工业化建设,乡村的资源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这个时期修的公路铁路,都具有明显的资源倾向性,从中西部资源丰富的乡村省城连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
这种专用道路一方面解决了资源物资的跨区域调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西部劳动力往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转移。同时逆向也带来了品种繁多的工业商品,极大丰富和便捷了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同时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要致富,先修路,修好了路,使得物流畅通无阻,让本地产品流通出去,也让外界产品流进来,形成商品流通渠道。让本地劳动力能出去参与工业生产,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让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流进来,形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先修路,后致富,为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发展,现在的公路铁路网络密集程度高,功能性的道路和扶贫政策支持的公路已经逐渐完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已经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资源。
乡村逐步的城镇化,农民回归乡村的浪潮,乡村交通便捷,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道路的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路成为达成交换,或者是更高效的交换的先行条件。比如说工作、学习、旅游、走亲探友,路不再承载过多生命出口,解决贫困地区出行方式的使命。更多的使命,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新的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手头闲钱余米可自由安排的时间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有了想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愿望,加上私家车的普及和道路网络的优化升级,出行越来越方便和快捷。
先修路,后致富,是精神状态的富裕,眼界心态的满足,陶冶情操的迫切要求。贫穷是一部分人奋斗终生都摆脱不了的枷锁,自然资源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人贫穷的生活。道路的修建开通,出行方式的多样性,理想的转变让更多人明白衰老是我们每个人终将抵达的宿命。所以要出去看看,到处走走,道路提供了这样的方式。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发展的贫富悬殊矛盾,肩负起扶贫和稳定社会的使命。一方面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就地解决周边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问题,用经济的回馈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的差距;另一方面促进了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和人力的双重互补,促进了理想的交流和沟通。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小时候城市在我的心里是神秘的,建筑物也是神秘的,人也是神秘的,去一趟县城不容易,小时候去城里捡了块石头软软的,捏着还会变形,一年后才知道那只不过是块口香糖。能去省城也是一种奢望而已。
思维是局促和固定的,修万里路,体验生活更为方便,原来没见过什么世面,有点怕生,道路的修建,让这种思维方式和顽固的原生条件得以改变。多接触世界,多于人交往,得到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观点。价值观念也会重新定位,会对一个人的自信建立,目标追求设定,有着跟原来不一样等级参照,更为容易提升判断力及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修路,其实是物质致富和精神交流的完美契合点
自驾游和家庭出行成为现在出门的流行方式,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成为旅游出行的首选,其次是探亲访友家庭家族聚会。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人化,这都得益于高速公路高铁的修建。
与外面世界的距离缩短了,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物流信息的便捷,时效性与准确性都大为提高。走出来已不是问题,能回去,想回去也能够具体落实和实施。
道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物资的运输、促进了消费品工业商品的消费和交换,而且改变了人根本上对于世界的认识,真正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密集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也一起见真情。
一条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条路也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之路,自由之路,紧密的联系着年轻一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省市县镇乡村融为一体,已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开始导向已世界为中心。个性的出口,生命的历程,人生的终极目标和存在的价值意义,都有所改变和改变突破。
眼光不再那么狭隘,想法不再那么幼稚,做事不再那么任性和冲动,多看世界多接触新鲜事物,容易保持着身心的愉悦和精力的充沛。
道路的修建对于民族的融合稳定也具有突出的效果。不仅减少了贫富差距,凸显出社会的公平正义,也能从物质条件上改善贫困山区的现状,从交流与合作中促进理想的团结与民族的融合。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心灵天路总的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对于道路的修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应该改善出行方式,完善交通布局网络,一如既往扶持和鼓励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政策倾斜照顾偏远地区道路建设,就地解决部分边远山区人民的就业问题,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促进物资商品的交换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充分考虑修建道路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各地区思想交流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富裕了,还是要先修路,各个历史阶段每个特殊时期,路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只有持续不断修好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面貌,重新振兴和繁荣乡村经济,改变人民精神面貌。
原来我们修路是为了摆脱贫困,促进资源共享,达成东西部的优势互补,以后的重心将是广修路,多修路,促进各地区的文化合作,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带动起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理想的同步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