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

争议女星杨超越又哭了,这次我不舍得骂

2019-05-21  本文已影响200人  谈心社

“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在人前隐藏好所有冲动和失落,永远情绪平和稳定,独自一人时,才敢稍稍“释放”;

工作的烦恼不敢告诉父母、生活的压力只能独自承担,有时,爱人也并非可以倾诉的对象……

和孤独共处,是人生常态。

前几天,在综艺《哈哈农夫》中,大家聊起过生日。

男明星金瀚一脸苦笑:“生日,只是给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自嗨的由头。

没人会在意,谁过生日,谁是主角。”

明星们聊起遭遇到的孤独,各有痛处 / 《哈哈农夫》

杨超越提起自己18岁生日,没有人陪:

想好好过个生日,打电话给朋友,被大家以各种理由拒绝。

一个人骑着“小电驴”去商业街逛,没留神撞了电线杆。

“第一反应是看看四周有没有人”,发现没人,很淡定地继续走。

“走了几步实在没忍住,就开始哭。”

对我们很重要的事,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 / 《哈哈农夫》

类似这样被忽视、被遗忘的失望瞬间,从不是哪个人生活的偶然。

《我是唱作人》里,王源一首歌唱到落泪:

“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你啊,觉得虚伪你逢场作戏……世界怎么这么安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

王源演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我是唱作人》

简简单单的歌词,让无数人想起自己:

挣扎在重重压力下,谁不是“孤独癌晚期”?

1

“我一个人就够了”

2018年初,职场实名社交平台脉脉数据研究院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了一次“孤独感”调查。

结果显示,22到30岁的年轻人,有60%以上都会感受到孤独。

孤独注定伴随你终生/ 脉脉数据研究院《孤独经济·脉脉职业数据白皮书》

有人说,“工作忙得累成狗,能有独处的时间已经算是幸运了。”

事实上,孤独感总会在最细微处“虐人心”:

为了凑单,一次叫了三餐的外卖;

深夜加班时,觉得全世界只剩下自己的键盘声;

周末在家里待两天,嘴巴会因为长时间不说话被“粘起来”……

超过三成职场人,每年花费5万排解孤独。

孤独并不廉价 / 脉脉数据研究院《孤独经济·脉脉职业数据白皮书》

和朋友之间的代沟,也会令人“抓狂”:

聊天只能点到为止,对谁都无法敞开心怀交流;

不得不委屈自己迁就对方的一些爱好习惯,令人疲惫;

意见不和时的争执,还可能给自己拉了仇恨。

一位对此深有体会的读者曾劝社长:

千万不要跟人深交,哪怕是和人谈论某些公共事件,一旦观点不一致,那一点维持熟人社交的好感也没了。

想遇到一个懂自己的朋友,并不容易 / 《请回答1988》

更多时候,我们早就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陪自己玩”。

网络上把孤独分成十多个等级,从独自逛超市、看电影,到一个人吃火锅、做手术……

不少人,早就是“顶级高手”。

既然什么事都能单独完成,朋友就显得有些麻烦。

“我有我在,我来照顾我,一个人就够了。” / 日剧《家族的形式》

但缺少朋友、远离社交,还不是最难熬的。

背井离乡,独自打拼,一睁眼,身边没有一个可依靠的人,才是年轻人孤独感的“终极来源”。

排在前3位的是背井离乡、单身、以及贫穷 / 脉脉数据研究院《孤独经济·脉脉职业数据白皮书》

几十层高的楼,深夜里灯火辉煌,自己却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都市生活,人越密集越孤独。

生活着无数异乡人的回龙观 / 社长

过去,陌生人之间很容易熟络。

常去的餐馆店主、看病多年的医生、共事多年的同事、邻居、房东,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人。

但现在,追求效率、追求更多的收益,这些“软关系”成了最先被放弃和牺牲的。

我们再也不觉得房东是可以亲近的人,再也不奢望跟哪个陌生人推心置腹。

2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现代人,热闹都是别人的,孤独才是自己的。

你必须一个人咽下生活的苦:

上个月,浙江宁波,一位外卖小哥焦急穿小巷,怎么也找不到送单点。

他调转车头,准备再找一圈的时候,撞上了后面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子。

对方说车没摔坏,人摔得不轻,要求他拿500元“私了”。

500元“巨额”把小哥吓傻了,靠在墙边不停地咬指甲 / 《北京时间》

后来在调解下,降到300元,外卖小哥却突然当街痛哭:

“我哪儿有钱赔300元啊?”

“我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今天我只挣了30块钱。” / 《北京时间》

必须对着一群人表演生活:

参加各种各样的派对,通宵作乐,转身一人离去;

镜头前努力表演对生活的热爱,不为人知的辛酸都在背后;

每个人都在用最好的一面示人,负面情绪只留给自己消化。

如柯蓝在采访中笑言:“不演,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如果不演勇敢和真实,还有其他选择吗?我演脆弱给谁看?/《立场》

但有时,独自硬抗太久,脆弱就会来得猝不及防。

2019年4月的一天,广州地铁上一位女子突然蹲在地上哭起来。

一时间,气氛尴尬凝重。

有周围乘客递来纸巾,女子婉拒了,也不向任何人解释什么,到站后抹干净眼泪,独自下车。

“我生孩子有什么用?!”

不用解释,也不用奢望有人“懂我”,哭过了,依然要面对一切。

更何况,有时候,解释比孤独本身更心累,渴望寻求理解往往只能收获失望。

如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所写:

“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音机。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真吵啊” / 电影《百万元与苦虫女》

当ta点着头,拍拍你的肩膀,竭力表现出理解,表达安慰,甚至想要“纠正”你“消极”的思维和做法,Ta真的懂你吗?

“善解人意”不过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假象。

“你的困难你的麻烦和我的,从来就不是一回事。”  /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

我们的生活充满变动:

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从城市的这一端,到那一端,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

还没把一个地方、一群人处熟,就要说再见。

频繁搬家的人,不敢谈归属感,旅行箱比住过的房间,更像“家”的缩壳;

频繁搬家的人,不敢轻易谈感情,怕对谁产生依赖,离别的时候生出牵绊。

身边人声鼎沸,心里冷暖自知。

“互相不理解” / 电影《编舟记》

3

无法逃避,那就享受它

蒋勋的《孤独六讲》中有一段话: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享受孤独,也是年轻人的必修课。

曾有人在知乎上提问过一个问题:“如何忍受孤独?”,高赞回答直切要害:

 “忍受孤独比忍受傻X简单多了。”

有些社交,原本就没有必要:“向下兼容”可能是浪费生命,“向上强融”也许是浪费膝盖。

三观不一致,精神不对等,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无意义的争论、讨好上,不如用在自己身上。

谁要跟你一起穷? / Netflix动画剧集《Tuca & Bertie》

换个角度看,独处,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状态。

《孤独的美食家》中,男主角一个人享受美食的沉醉,令无数观众向往:

“不受时间和社会的限制,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在那短暂的时间,他随性而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扰,毫无顾忌。”

吃起来轻松的不止是美食,也是一个人的自由自在 / 《孤独的美食家》

其实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常常是因为对外界有需求:希望借别人的“给予”,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但更多时候,满足要靠“自给自足”。

村上春树写:“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

你不必在人群里忍受孤独,更不必为了强行融入某个圈子做傻事。

你已经拥有这个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自由,足够你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

给文章点个赞,“两个人的孤独,真的不如一个人的狂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