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菊与刀,日本民族矛盾的组合体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七步八步

《菊与刀》第十二章讲述的是儿童启蒙。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本章中解释了日本民族为何会具有矛盾的两面性。要想理解这一点,就要先从日本孩童的出生开始讲起。

日本的孩童是无忧无虑的,这一点与西方,我国早期儿童教育都不同。西方和我国教育理念都认为,小孩子的愿望并不是这个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小孩子理应知道,他不能控制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对父母使用暴力。

但是,日本3-6岁的小孩则不是如此教育的。日本民族认为,这个时期的小孩子,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家庭是他们的避风港,受全家人宠爱。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都会有求必应。书中写到:一个三岁的男孩会无缘故的跟母亲发脾气。只因母亲是一个女人,男孩子就算只有三岁,也可以粗暴的对待母亲,肆意发泄在父亲那里受到的嘲弄。

而父亲在家庭中,则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对父亲表示尊敬。

但等待男孩上学两三年后,他们将开始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修行,生活也被纳入谨慎的生活模式中,也就是说,开始有了规矩。

他们将接受日本文化中“道义”,“耻感文化”的教育,从而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本人。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将严格遵守规则,不能做出令旁人耻笑的事。不能有损自己和家庭的颜面。家庭中的人把孩子当做他们在社会上的代表,如果社会指责小孩,那就是变相告诉家长,你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这会让父母颜面尽失,此时,家里人也会指责孩子,认为他违背了“对社会的道义。”

书中讲道“在那些大家族或其他宗派集团中,如果集团成员被其他集团成员指责和攻击,该集团一般都会挺身而出支持他。只要他能得到本集团的支持,他就会相信在需要或受到攻击时,会得到本集团的充分支持,他就跟和本集团以外的所有人为敌。

然而,日本的情况却与此完全相反,集团成员如果被其他成员攻击,家庭成员非但不会保护他,还会对此加以指责。这样一来,外界对自己是否认同,变的无比重要。

这一点咱们国家的家庭中多多少少都有缩影。

我有个朋友,因夫妻感情破裂想要离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她的母亲。理由也并非是为了女孩的今后着想,而是,她们认为孩子一旦离婚,会在村子里丢父母的脸。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遇到某一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反对,而不是支持。

但一个家庭的责任是什么,难道不是在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是,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吗?若是家庭都成为一个个阻碍,那么我们还未等去探险世界,却早已在家庭里,内耗了所有力气。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日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三个正负极反差。

第一个是日本人幼年时自由自在的,他们过的是有特权和娇纵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们会自以为是这个世界的神,无所不能。而六七岁以后,强大的压力则要求他们谨言慎行。

第二个是日本男孩小时可以无端的责骂母亲,但成年后却要对母亲行孝道,完全尊重母亲。

第三个,小孩子小时候完全受家庭庇护,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家庭保护。但上学学习规矩之后,一旦犯错,家庭不在保护他们,相反还会集体反对他。

这三点完全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却在日本孩童身上全部展现。这些前后矛盾,反差,才是造成日本民族矛盾性格的根本原因。

我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一个人年幼时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价值观。

所以日本教育上的这种断层,造成了日本男人的行为极度矛盾。他们幼年时期是神,成年之后却要谨慎的如同机器。但他们潜意识中依然保留自己是神的印记,因而童年的记忆让他们勇敢,成年的教育使他们谨慎。幼年时的神让他们狂妄,成年的“道义”则又让他们彬彬有礼。

极度的纵容变成极度的压抑,这两个极端在他们心中积郁太久,就会爆发出一些极端的攻击性行动。

那么细心的我们有没有发现,在童年到成年这一阶段中,有一点是没有断层的。

那就是对父亲的尊敬。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他们一如既往的尊重父亲,这种连贯的尊敬,会不会是日本民族对天皇忠心的基础。书中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何日本人会对天皇如此忠心。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

毕竟在封建社会中,父权,君权,本质上都是对孩子或臣民的统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