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有意思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

[历史]长安群像集录(2)第二章:张九龄的困惑(一)

2025-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玉轩寒

第二章 张九龄的困惑(一)

天宝二十四年初,长安大明宫紫宸殿之内,高坐于龙椅之上的李隆基眉头一皱,将奏折重重地甩在地上。看到契丹和奚竟然先后归降突厥,复叛大唐的消息,李隆基不禁心情沉闷。

“当初就不应该任由九龄处置两番之事,说什么怀柔政策,结果……”,李隆基暗自想着,看着殿下的张九龄和李林甫等人道:“众爱卿关于两番一事,可还有转圜的余地,如今契丹和奚可还有收复之可能?”

张九龄道:“如今两番既已复叛,贸然收回乃是下策,不如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再行收复之策也不迟,在此期间可再派使臣安抚,不失为两全之法。”

李隆基听罢沉默良久缓缓道:“何时才是良机?”随即看向张九龄似有怒意,“虽不知何时,但臣可确定此时定不是良机。”张九龄大声道。

话音刚落,突听有人来报:“张守珪携罪臣安禄山殿外求见。”

李隆基听到罪臣二字略有迟疑,随后缓缓道:“赐见。”

“臣张守珪,拜见圣人。”张守珪道。

“罪臣安禄山,拜见圣人。”安禄山道。

“罪臣?”李隆基看向安禄山道:“你何罪之有?”

“臣该死!”安禄山情绪异常激动道:“臣听闻契丹和奚复叛,气不打一处来,吾等大唐乃泱泱大国,岂让这边陲小国戏耍,故两番复叛之后,臣挥兵讨伐,不料一时疏忽大意中了他们的圈套,大败而归,请圣人治罪。”

安禄山说罢,抬起双臂,躬身一扑将头重重地磕在地上。

话音刚落,还未等李隆基说话,此时的张九龄已经气得满脸通红,指着安禄山道:“你这胡蛮子贸然起兵不顾大唐将士生死,挑起边衅,大败而归,按唐律当斩。”

随即便向李隆基拱手一礼道:“请圣人即刻下旨处死安禄山。”

安禄山依旧跪在地上一声不吭等待着李隆基的裁断,似乎张九龄的话他并没有听到。

“圣人三思。”跪在一旁的张守珪着急道。

身为幽州最高军政长官深知安禄山此举已是死罪,但他也深知安禄山行兵打仗的本事,颇生出几分爱才之心,自然还是希望李隆基能从轻处置。

谁知李隆基悠悠道:“安卿虽败,但讨伐两番的勇气可嘉,按朕的意思应该嘉奖。”

“嘉奖?圣人明鉴两番战事安禄山挑衅在前,如今大败而归,死罪难免,怎会有功?何来嘉奖一说?老臣不解,只觉荒唐至极啊!”张九龄愤愤道,说罢死死盯着跪拜在地的安禄山。

“言尽于此,张卿不必多言,就像禄山所说大唐乃泱泱大国,如今盛世之下,打了几次败仗不足为虑,禄山勇猛非凡,边疆战事还要倚仗禄山,岂可以一败而弃之?”

李隆基话毕已踱步到大殿之下,走到安禄山和张守珪的面前道:“爱卿们平身吧。”

安禄山甚是惶恐道:“臣有罪啊!”随即抹了抹眼角挤出的几滴泪道:“圣人不但不治我的罪,还要赏赐臣,臣当真惶恐。”说完对李隆基又是一拜。

“哪里,哪里,爱卿严重了。”李隆基面露喜色,之前因两番复叛产生的怒气似乎已荡然无存了。

但这怒气守恒似乎也会转移,此时张九龄面色铁青,指着安禄山大怒道:“乱幽州者,必此胡也。”于是头也不回愤然地拂袖离去。

张九龄不懂主动挑起战事且打了败仗的安禄山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要奖赏他,圣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实在不懂,他只是愤怒不解,也许立场不同,选择就会不同。

但他又怎会知道此时的李隆基已是一位沉迷盛世一心想开边建功的欲望掌权者,和之前欣赏他气宇和风姿的李隆基判若两人了。

然而李隆基变了,张九龄却没有变,开元二十四年秋,牛仙客的加入再次引发了二者的矛盾,本就“塑料的君臣关系”再度岌岌可危……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