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读后感
陪孩子读安东尼布朗的绘本《大猩猩》,读完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娜仿佛就是小时候的自己,可是自己却没有遇到“大猩猩”。
安娜喜欢大猩猩,她很想去动物园看大猩猩。她想爸爸陪她去动物园,可是爸爸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埋头做事,周末又喊累。每次都说“等周末,等下一次”。她和爸爸吃饭,两人坐在长桌子的两头,爸爸看着报纸,把安娜隔绝在外,没有交流。安娜想去找爸爸玩,她上身前倾靠向爸爸,而爸爸却背对着他。大大的房间,安娜独自在角落里看电视,光线照到的地方色彩明亮蝴蝶飞舞,光线照不到的墙上,灰暗,还有各种恐怖的图案。
大人总是对孩子说,等一等,等下一次,殊不知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中,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与失望中,孩子已慢慢长大了。
生日,爸爸送给安娜一个猩猩玩具,安娜很生气随手扔进了玩具堆里。安娜为什么生气?因为她想要的不是玩具。她想要的是去看真正的大猩猩。
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化,玩具猩猩变成了大猩猩,这样的改变吓坏了玩具堆里的玩具,也吓呆了安娜。但友善的猩猩让安娜一下子找到了安全感。在大猩猩的邀请下,他们一起去了向往已久的动物园,一起去看电影吃夜宵参加舞会……做了一切安娜一直想和爸爸一起做的事情,画面柔和亲切。
可是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为何都那么不开心,动物园里的大猩猩都落在铁笼里,像极了安娜牢笼一般的床,孤单又无助。大猩猩吸手指的画面,像不像小时候的你我在孤苦无依时情不自禁的动作。
最后第二天早上起来,安娜很高兴地去找爸爸而爸爸则身穿休闲服,耐心询问安娜是否想去动物园。甚至爸爸的后裤兜里竟插了一根香蕉。
最后的画面定格在爸爸拉着安娜的手,而安娜拉着她的玩具,一起去了动物园。
这最后的画面,也是我小时候无数次渴望的画面,安娜的爸爸改变了,陪伴了安娜。而我,带着遗憾长大了,但我也在努力去实现这个画面,只是角色换了,我不是“安娜”,而是“妈妈”。我相信这个“安娜”是很开心的。
这些画面似曾相识,一家人一起围坐着吃饭,这很平常的画面,却没多大印象,只记得争吵。我也渴望有人带我去玩,而不是赖着朋友跟着她和她妈妈一起去玩。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玩具熊,那是我得了麻疹数次晕倒在家隔离时妈妈回来看我一小时送给我的。一个人面对一个大房间的恐惧,害怕却又不得不面对。哪怕门窗紧闭,我依然害怕有鬼和怪物出没。我一人在遥远的姨家带着不足一岁的妹,有多少次绝望时遥望着马路想自己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