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50讲】35|英国秩序下的中国角色
英国的国家性和世界性
英国这个国家很特殊,其他的列强国家就仅仅是个国家,大英帝国却同时有着国家性和世界性这两重属性。
就国家性来说,它和其他列强并列竞争;
就世界性来说,它超越于所有国家之上,主导着全球贸易体系与金融体系,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种主导能力。
举个例子,拿破仑当年称霸欧洲大陆,发现搞不定英国,于是就宣布大陆封锁政策,要把英国封锁欧洲大陆的市场之外,试图用这办法困死英国。英国马上就搞了个反封锁,把欧洲大陆封锁于全世界的市场之外,最终反倒把法国给困死了。
后来的世界大战中,德国也做过类似努力,也被英国以类似办法击败。这就是英国的主导能力的一个体现。
为什么英国有这种主导能力呢?
这对咱们理解整个西方世界的运作很有帮助,咱们得先从贸易市场的变化说起。
近代以前,世界各国的主要财富来源都是传统的农牧业经济,长途贸易的规模很小,主要是短途贸易,所以经济基本是以本地市场为单位运作的。
近代以后,近代技术发展起来了,工商业开始成为更加重要的财富来源,长途贸易规模变得非常大,经济以世界市场为单位运作,农牧业也被拉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重要不是农牧业的变化,重要的是贸易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政治秩序的一个衍生变化。
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是以本国经济为基础的,但到了近代,本国经济开始以世界市场为单位,而世界市场的变化,又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国家控制。
那么,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以及财政,都不再能完全自主了。因为世界市场不在你的控制之内,以财政方案为基础的国家政策,也开始受制于世界市场的波动。
既然没法控制世界市场,那就只能想法顺应它,顺势而为。
由于世界市场始终是在动态变化中,你没法事先判断它的势头是哪个方向,所以顺势而为这个事儿,也没法事先规划。
要想能够主导世界秩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层面是高度打通的,外部世界有什么变化,都能迅速地反馈,转化为内政层面的调整。
打个比方,世界市场就像大海,这个国家就像一条小船,过去人们都认为只有站在坚实的陆地上才安全,现在它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就在大海上漂着,高低起伏都和世界市场的波动相同步,反倒能够驾驭大海。
也不是驾驭,而是适应,作出你在陆地上做不出来的事。
大英帝国就有驾驭大海的这个能力,这就是前面说的大英帝国的世界性。
它能够通过内政和外交的高度打通,来主导世界秩序,还能用世界市场作为放大器来放大自己的政策效果,借力打力。
后来继承了它的位置的美国,也具有这个世界性。
英国的大社会和小政府
那么,为何英国能让自己的内政和外交高度打通呢?
英国说明白了,美国你就可以推演知道了。这是因为它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很特别。
英国是大社会小政府,而欧洲大陆国家通常都是小社会大政府。
为啥会形成这个区别呢?还是跟地理有关了。
任何国家,在近代以前都跟英国一样,是大社会小政府,主要因为那会儿的政府能力都还很弱。
但欧洲大陆国家很特别,会面临来自大陆的威胁,因为有自保的需求,迟早都会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政府手里掌握强大的陆军,就不仅能用来御敌了,也有能力对本国的社会进行压制。所以欧洲大陆国家在近代以后会形成小社会大政府。
而英国是岛国,它不需要强大陆军也能保卫自己,所以政府对社会也没有形成压制力,一直保持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状态。
像欧洲大陆国家这样的小社会大政府,政府是政治议题的主要发起者,政府对社会有更强的管理属性。
而英国这种大社会小政府,社会是政治议题的主要发起者,反过来政府对社会有着更强的服务属性。
英国的社会如何发起政治议题呢?通过议会。
议员们就是社会的传声筒,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利益博弈,多半都会进入到议会当中去辩论,争取把自己的诉求转化为国家政策和法律。
因此,如果你要观察英国以及美国的政策制定,更值得观察的是它们的议会部门。
英国内政和外交的高度打通
既然是社会博弈决定着英国的政治主题,社会的变化就会直接反映在英国的政策变化上。
近代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变化就是地理大发现之后,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历程。
但不要搞错了,这个海外殖民扩张主要是社会行为,而不是国家行为。
一群群商人到海外去冒险,寻找发财的机会。比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个私人合伙公司,根本不是国有公司。但就是这个私人公司,却征服了整个印度。
商人冒险家很多都命丧海外,但也有小部分人获得了成功,比如像东印度公司这样的。
一般来说,这些人不会愿意国家插手自己的海外利益,更愿意自己组织力量进行保护;因为一旦国家插手就要交保护费了。所以我只要自己搞得定,就不需要交这个保护费。
但是有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力保护已经搞不定了,他们就会转向国家要求其出面提供保护。
国家是否会出面保护呢?
全看这些家伙是否有能力在议会里进行成功的游说了。一旦游说成功,他们的海外利益就会被界定为国家利益,国家就派遣军队进行保护;游说不成功,他们就还是自生自灭。
游说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大致可以定量地测出来,就是你到底能花多少钱来进行游说。
这倒不是花钱去贿赂议员们,而是在公共舆论中造势,雇佣高水平的顾问和律师,帮自己把诉求表达为一套看上去很高大上的理念和提案。拿着这个东西博取社会更大的支持,到议会里游说。
各种利益集团都会进行议会游说,它们的诉求经常会有各种冲突,谁花的钱多,谁就更有机会游说成功。但所谓的成功,不会是胜者全得,因为别人的钱也不会白花,会有各种对冲、抵消的效果。最终的决议就会是多方博弈妥协的一个结果,只不过会朝花钱最多的那一方有所偏重而已。
这也很合理,肯花足够多的钱,意味着在海外相关利益的规模足够大,对它进行保护就是合理的政治决策。
来议会游说的利益团体,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甚至还有纯粹的外国利益团体也会雇人来游说。所有国内国外的各种考虑,要在同一个场子里面PK,内政与外交很自然地就打通了。
还要再强调一下,重要的事情分三点来强调:
第一,这些利益集团花钱游说,并不是行贿。
第二,不要看到利益集团就觉得它会绑架社会,于是想要打击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内在于人性,人类社会的常态,永远会存在的,所以要打击的根本不是利益集团,而是不按规则行事的利益集团。
第三,利益集团根据自己在一线经济的感受,对游说费用的调整,就会影响到国家政治决策的变化。
这种决策方式,对于世界市场的变化能够非常敏感地进行反应,所以英国的内政、外交就高度打通了。
不殖民、只通商的非正式帝国
政治决策是要保障国家利益,在英国的这种决策逻辑下,国家利益不是被事先规定出来的,而是被动态发现出来的。
所以,要问近代历史上英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首先应该问的是,英国商人的利益是什么。因为英国商人的利益会转化为英国的国家利益。
对商人来说,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寻找到稳定的市场,扩大贸易规模,以及尽量少地付出管理成本。
在大英帝国的扩张逻辑中就能发现这一系列特征。直到19世纪末期以前,除了印度这个特例之外,英国在海外只要有可能,就不占领土地,只占领一些重要的贸易和海上交通据点,比如香港、新加坡、好望角、直布罗陀等等。
对其他地方,英国的政策都是能不直接统治就不直接统治,而只是扶持当地的统治者,条件是被扶持的统治者愿意向英国开放市场。
这样,对英国来说,贸易的好处都能获得,但是不用付出统治殖民地的成本。不要以为征服殖民地是个赚钱的买卖,很多时候是赔钱买卖,因为统治的成本很高的。
研究大英帝国史的学界有个经典的说法,大英帝国包括正式帝国和非正式帝国两个部分。
正式帝国就是直接统治的地方,比如印度;但更大规模的是非正式帝国,就是既加入英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又用不着英国花钱去统治的地方。
可以说,几乎整个非西方世界都处在大英帝国的非正式帝国范围当中,英国的统治成本却非常之低。
直到19世纪末期,其他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抢殖民地了,英国也才开始主动占领殖民地,免得其他列强占了殖民地,用政治手段关闭市场。
结果是,英国的正式帝国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它的非正式帝国的规模却越来越小,他的统治成本上升了。
这是为什么进入20世纪之后,大英帝国统治世界越来越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的统治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
英国对大清的策略选择
于是,我们就能理解,英国和大清进行了几次战争,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统治和灭亡中国,战争的目的只不过是让中国开放贸易。
大清如果能够成为一个稳定、统一而又适度繁荣的帝国,是最符合英国利益的。
如果大清政治不稳定,就意味着英国无法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
如果大清被列强肢解,列强有可能在自己瓜分的地盘上向英国关闭市场,这肯定不如大清的统一市场对英国更有利。
但如果大清太贫困,这个市场就算稳定,也没消费能力,英国进入这个市场也没啥用;
如果大清太富裕,就可能变得太强大,有可能用政治手段向英国关闭市场,这也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只有大清既稳定统一,又不会太过强大,而是适度繁荣,才能让英国既能从这里赚钱,又不用承担额外的成本。这是最符合英国商人利益的,也就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为了确保这些利益,英国还是要做些事,就是要帮大清进行内政层面的改革,免得大清的统治太糟糕,自己崩溃了,中国市场就会乱成一团,那也不符合英国利益。
大清的统治如果比较稳定,它还能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合作者。
因为远东还有另外一个力量,就是俄国。在远东牵制俄国的力量,俄国在欧洲就没法跟英国叫板了,英国就能更低成本地调控欧洲的力量均衡。
所以,在近代史上我们就能看到,就算大清自己做了蠢事,比如向所有列强同时宣战引来八国联军入侵,战争结束后英国也还是要竭力保住大清的统一,免得市场就被别人瓜分了。
所以,晚清的内政改革和洋务运动的一系列努力,以及大清能够始终保持统一。除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之外,也要看到这背后英国的影子。
英国在这里面当然不是安着多么大的好心,但也不是安着多么大的坏心,它在中国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为了尽量符合它的国家利益的事情。
也就是稳定一个稳定统一又适度繁荣的大清,维护一个稳定市场。但它的这些作为,却是中国在近代转型当中能够借重的一个力量,这是我们必须理解的。
我们不能笼统地把英帝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等等混为一谈,它们在利益与策略上是有着很多差异和矛盾的。
清末能够保持帝国统一不至于崩溃瓦解,极为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以夷制夷”,但“以夷制夷”的策略能够运用,前提是列强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不理解这个,就没法真地理解近代中国历史。
本讲小结
要理解列强的冲突和矛盾,前提就是理解列强的生存逻辑跟利益结构。
列强当中最核心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的矛盾。海洋帝国自然就是英国了,大陆帝国最有代表性的力量是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