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要求要明确
有关朗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的理解。教参中有关朗读教学的主要要求有: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全身心地投人,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将阅读感受传达给他人。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读课文中重视朗读,日常教学中我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读书,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但检测教学效果,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发现花式繁多的朗读形式并没有给我的课堂带来真正的高效。
究竟如何朗读,读了余映潮老师的课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余老师在执教童话《七颗钻石》时这样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 语音要甜美。
3、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仔细反思教学才明白,主要是我的朗读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学生仅仅是读,他不知道如何去读。余老师的“童声读”对声音提出了要求,“带着表情读”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有合适的表情,“读出讲故事的韵味”故事看到心里去,才能讲出来,“用重音,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变”提示学生注意情节变化,“表演式的读”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语气语调,甚至表情动作都有要求。各种要求直指文本核心,学生在自我试读的过程必然会对文章有自己的领悟,而且这样的读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有兴趣读,自然能读好。至于文本内涵,只要稍作引导孩子们就一定能领悟。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捷径,因此,学文,就一定要读。不仅要读,而且对读书要求明确的方法指导,这样课堂才能真正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