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三国:还原徐庶本来面目
文 | 乄妖乀
徐庶,纵观史书传记,其相关文字寥寥数笔,《三国志》亦不曾为其单独列传,却因《三国演义》而扬名天下,那么历史中真实的徐庶是否名符其实,与民众心中之形象如出一辙呢……
《三国演义》中徐庶曾化名单福,自荐于刘备。然《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却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正史即无化名之说,单福之名又是因何而来……
据《魏略》所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即徐庶本名徐福,而‘单家’本指出身寒微,然作者误解其本家姓单,故以‘单’为姓。至于徐庶是否受到司马徽的指引,是否于路中唱歌,史文中并无记载。
而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屯兵新野后,荆州豪杰之士归附刘备者日益增多,刘表疑之,暗加防备。遂遣刘备进军博望以抗击夏侯惇、于禁。”并无曹仁进攻新野之说,亦无徐庶计取樊城之事。据《先主传》载,樊城乃刘表死后,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之际,方为曹操所占,此时尚为刘表管辖,不可能由曹仁镇守。
至于徐庶以计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更是子虚乌有,于史无据。因吕旷、吕翔正史并无过多记载,故被作者用于此处以增添徐庶之功。
作者将徐庶的登场设计的如此绚丽夺目,自是为了引起曹操的注意,为后来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铺垫而已。
毕竟徐庶入曹营后,作者需要为其寻找一个维护其忠贞形象的借口。如果不提升徐庶的个人能力,得到曹操之重视,难以解释徐庶在其母死后,为何没有千方百计回归蜀汉,而是安心于曹魏为官。
然遍查《三国志·程昱传》,徐庶投曹与程昱毫无瓜葛。徐庶之母并非如作者所言,由曹操派人从徐庶家乡颍川所获。依《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刘表死后,其子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换言之,徐母是曹操南征,刘备兵败长阪时作为随军家属为曹军所俘获。而所谓的‘程昱诈书徐庶’、‘徐母骂曹自缢’等小说情节,均不见于史。
然徐庶之才究竟若何……《魏略》中诸葛亮曾有‘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之语,以感叹徐庶在曹魏不得重用。
然诸葛亮亦曾对三人言,‘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事实亦确是如此,石广元历任郡守、典农校尉,孟公威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而徐元直位至御史中丞、右中郎将。诸葛亮之言尽皆兑现,故而诸葛亮慨叹的并非徐庶之才,而是蜀汉人才不济,以及曹魏国力之强盛。
徐庶之才比之诸葛亮,不过刺史、郡守之资,刘备对于二者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同。这亦是为何关羽、张飞对待徐庶、诸葛亮的态度南辕北辙之原因。
依《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关羽、张飞作为刘备最为信任之人,不悦的原因必是感到自身的地位受到威胁。徐庶反而没有此种‘待遇’。
徐庶投奔刘备,不过是刘备处门槛低,又是适逢其会。然此时刘备狼狈南逃,已是朝不保夕,随时有被曹操吞灭之风险,故而徐庶以孝为由,脱离刘备亦是情理之中。且徐庶与关羽不同,其并未进入刘备集团的核心圈,与其冒险回返蜀汉,不如留在曹魏为官。
综上所述,徐庶没有回归蜀汉并非其身不由己,而徐庶对待刘备亦并未有过多的忠贞……
据《资治通鉴》所载,诸葛亮出山的时间应是在建安十二年(207),而曹操南征,攻至新野刘备之处却是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故而不存在‘徐庶走马荐诸葛’之说。实则徐庶投刘备不久,即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且二人同在刘备幕下共事应有近一年之久。
且所谓‘诸葛四友’,除崔钧因年纪过大未再出仕,石韬、孟建、徐庶三人皆在曹魏为官。除却曹魏占据中原正朔、国力强盛,怕是三人心中皆是不愿与诸葛亮同殿为臣。
如果徐庶入曹营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后,作者凸显徐庶之举将难以自圆其说……且徐庶作为诸葛亮的好友,亦是其投奔蜀汉的引介人,必然会为诸葛亮的‘成神之路’蒙上一层阴影,故而作者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徐庶之出场,作者一系列地组合设计,将一介萤辉提至皓月,可谓是精彩绝伦。至徐庶离场,作者更是安排徐庶识破庞统之连环计,将曹操以及麾下谋主暗讽一番,以榨干徐庶最后剩余价值。
作者妙笔生花,将尊刘裔曹之思想与客观史实紧密结合,成就了演义之经典,亦成就了徐庶忠孝之名……
关灵净妖❤妖化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