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傲慢》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优绩主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在优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美国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位于高层的金融精英和底层的蓝领工人之间的薪酬差距高达几百倍。
虽然美国社会一直倡导人人平等,可这只是明面上的理想,不同的家庭财富、社会地位、健康状况等造成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平等。精英阶级已经不再用明面上的一些称谓、礼仪或其他形式区分自己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而是通过大学教育这个人群分类器来掌握社会上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以拉大后代和低收入的普通人之间的差距,确保家族的隐形社会地位传承有序。
因为优绩主义这些用心都隐藏在正当外衣下面,那些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进入最好大学的精英人群,心安理得地认为高地位、多财富都是他们应得的,而那些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低收入人群也理所当然地自残形愧,认为自己的工作低贱且没有价值,拼命地加大子女在教育上的投入,以期子女能够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大学教育的残酷竞争。
作者认为,优绩主义造成的竞争态势、倡导的社会风气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尤其让广大底层民众丧失了工作的意义感,进而导致社会动荡,这一点非常可怕。
在作者的调查中,一个人教育程度越低,他的意义感越低,而教育程度高的人,意义感普遍高一些。大概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丰富程度。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普遍不再缺衣少食,受教育程度越高,眼界越宽,精神境界更高,意义感更高。这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思想特别多元化的年代,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的物质要求,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精神越丰富,可能活得更好,至少不会因为人生缺乏意义感而导致自杀或引发社会动乱。
作者希望扭转优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风气,号召民众从整体来看待社会分工,倡导社会分工不分贵贱。低收入、不需要太多智力的工种总得有人做,这些人们也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存在的。而那些高收入人群则更应该多从经济上回馈社会。
这样的理念为那些低收入人群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也让那些高收入的精英人群认识到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和如此多的财富,并不是自己应得的,而是利用了社会的、集体的能量,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离开不最广大的基层民众的供养。也只有这样的理念才能让每个人的工作充满意义,才能从集体工吸取能量,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这本书让我最惊讶的地方在于看清了优绩主义一直烙印在我的潜意识之中。在中国的文化习惯里,一直有皇帝、大臣凌驾与民众之上的阶层之分,现在虽然已经从皇权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处于人人平等、没有明显阶级之分的大环境中,但人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还在。大家普遍讲究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习惯于高学历的人群才配得上好工作、高收入,把低收入、低地位归咎于在学习上努力或不努力。
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的高考不是一路厮杀而来?原来这些竞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优绩主义对精英的遴选和对社会其他阶层的智商碾压。底层老百姓习惯于尊重知识,期待精英为自己发声。以前,我没感觉到这些现象和观念有什么不公平,这本书让我明白个人努力确实很重要,但那也只是个人成功要素中的一部分,家庭环境、财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功也有很大影响。
优绩主义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有相似之处,但两种文化对优绩主义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从整体上看,作者更强调从社群和集体的角度看待个人分配,这和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例如道家的和光同尘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共通之处,这些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帝王权术。
皇帝从天地境界看众生,用人治理国家,不止用忠臣,也用奸臣。在他眼中,忠臣清正如长江水清,奸臣邪曲如黄河水浑,治理大臣和治理水利一样,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各有各的用处,若是黄河泛滥,那就收拾黄河,若是长江水高,那也要整治长江。所以,对皇帝来说,忠臣和奸臣都要用,只要把握好度,做到中庸即可。
当代中国的处理方式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分配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庸特色,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应该是作者更向往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