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 作家文艺梦园

逐物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82人  蒹葭露冷

昨天肚子疼了一天一夜,早早就疼醒了。也不是那么剧烈,一直就那么个点的疼。心中就想,该不是什么不好的病,某某肚子疼死了,某某肚子疼一查是肝癌……贪生的本能让我越想越害怕。昨夜用暖宝捂着的地方,早晨摸着皮肤都疼。

告诉先生,他赶紧开着车子把我送到妹妹所在的医院,各样检查都做了,居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真是有鬼吃黄烟。虽然走一步都疼一下,心头忽然开朗了,没问题呀。

“为了庆贺一下,带我去兜兜风吧,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去走走,待在家里闷死了。”我对先生说。

“去哪呢?”

“去邻县吧,我很早就想买余井的那红泥小火炉,我也喜欢那条老街的竹器。”

买了一些干粮,带了一些热水,安顿好孩子,调整好导航,我们两个人就出发了,尽管肚子还是在车子颠簸时或拐弯时,一抽一抽的疼,但是行走像一种癔症,让我忘记了不舒服,沉浸在看路边风景的欣喜中。

逐物

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大部分红瓦白墙的两层小楼,看见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在和平村停下休息时,顺便到路边人家去倒杯水喝,老夫妻两正在吃中饭,老太热情地给我倒了杯水,听她不是潜山的口音,怎么倒和我的口音一样。老太笑说:“我是鹤林人,我们都一个县的呀。”忽的倍感亲切,道谢告别。

她家对面就有村部崭新的四层大楼,广场上配备着各种健身器材,还建有一个很大的乡村大舞台,只是人迹罕至,大有寂寥之意。老人家新楼房的左下边有两个养牛用的草垛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草垛上(草棚子方言)草色灰黑腐烂的样子,而且已经长了一些小草,说明这草垛子已经多年不用了,它定格在多年以前的某一个春季,主人儿女都已长大出山求学或工作,老人也老了,弃置了他的耕牛,唯留下那草垛叙说着曾经劳作丰收的过往。

逐物

一路向东,途经一座大山,林深树密,不见人影,听山泉淙淙,林间小路青苔绒绒湿漉,松树虬枝苍劲,颇像黄山松的风姿,间或有小松鼠在枝头欢蹦乱跳,有时顽皮的瞪着小黑眼珠看着我们,一副好奇的样子。停了一伙儿,山风凛冽,我退回车上。这真像一个童话世界,山林静美,让人产生归隐之念。

逐物

下山的时候意外发现竟有一个滑雪场。人工造的雪,周末人特别多,停下来观望了一会,几个女士刚刚站起来就又重重地摔了个人仰马翻,令人忍俊不禁,发现一些小孩比起大人更善于掌握方法,他们弓着腰,两手拿着拐杖,倏忽一下就划了很远。要不是身体不舒服,也想去试一把。

逐物

经过龙潭村,这里是万亩竹海。村子旁边很多良田都已荒芜,祖辈们不知留下多少汗水修堰砌坝筑就的良田现在已经长满了荒草,时代的变迁真是令人无法预料,民以食为天的敬畏已经成为传说。

万亩竹海里的农人们都以竹加工为生,自古以来,这里的祖先有人以制粗竹席为生计。现在村子里有竹木加工厂,主要生产竹筷,牙签,绝缘片,竹屑被运往热电站作为燃料;也有农村小作坊用竹梢制作扫把销往外地。当地人说这些都是粗加工,不赚钱。产业的升级是需要学习,记得在江南一带旅游时,就看到同样是竹子,他们却制作出精美的茶盘,文具,精致的调羹,细致的竹帘绘有意境幽远的国画……尽管价格不菲,但是让人产生不可抑制的拥有的欲望。

三点多钟抵达余井镇,张恨水和韩再芬的故乡。我不为名人而来,我为那风雅了千年的红泥小火炉而来。车子开了很长时间都在新区,高楼林立,我们以为找错了地方,后来还是问人找到了那记忆中的老街。老街已经有些老旧,街上也不像多年以前的车水马龙因为县道的改道,以及高速的开通,昔日辉煌的老街已经逐渐没落,刚入街口的几家竹木制品商店都是竹桌,竹椅等大型器具,往前走了一段路,开竹木器具的商店已经不多了,准备返回时,我发现前面有一溜竹器商店,竹箩,竹匾,筛子,铺篮都有。

逐物

我下车来到一家小店铺,中年女店主在看手机,一看有客人来,热情地用潜山腔招呼着我,她家有红泥小火炉,也有煨菜煮酒的小泥炉,我挑了三个,准备买一点栗碳,她却以太少不想费力气卖给我。然后在别的摊位上淘到了一只精致的小竹篮,这是江南石台人家常用的小竹篮,多年以前就想有一只,带着它去买菜该是不一样的风景,大家不是都在提倡环保吗?这只竹篮当会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的。

逐物

身体还是不舒服,可是我淘回几件心爱的东西。夜幕归家,心情大好。先生已经累得呼呼大睡了,我在孜孜不倦地记录下这周末的寻常的生活。不生大病真好,有人带着你玩真好,淘到好物真好,活着真好。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