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如何定义的?

孤陋寡闻地来胡说八道,美食之所以叫美食,是这道食物吃起来让人觉得身心愉悦,有4个方面影响这个体验。第一是吃饭的人,第二是做饭的人,第三是食物本身,第四是承载食物的物质条件。
相信大家都听过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朱重八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碗馊饭都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过上荣华富贵之后依旧念念不忘。吃饭的人,自身是什么状态,对于平价美食就有绝对的影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第1次去江苏,吃了网评都很好的一家店的松鼠鲑鱼,第一筷子过后我就吃不下了。一个无辣不欢的人,怎么能吃这么甜的东西?我完全体会不了各大媒体定义的美食。去北方呆久之后,口味逐渐淡化,才开始学会品尝松鼠桂鱼这道美食。
所以,吃饭的人,本身的状态就极其重要。尝遍天下美食的人,往往觉得一碗猪油拌饭最鲜美。长期局限于同一种口味的人,往往对于其他国家的新奇事物感兴趣。日本,或者说古代中国有“膳”之说,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状况,配制出适合他的独特食物,这样时刻吃进嘴里的食物,才会觉得是美食。

第二,做饭的人也对于一道菜是否是美食有极大影响。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厨具,同样的食客,不同厨师做出来的东西,有的能称作美食,有的就绝对不能。
到底插在哪里呢?也许是大家都知道的火候,速度,调味料的铅号之差,前后的顺序,摆盘。又或者是厨师当时到底是憋着烟瘾的心情,还是过足了烟瘾的心情。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有些刁钻的食客,或者说有资本的食客出去吃饭不是挑餐馆,也不是挑菜品,而是挑厨师。今天想吃宫爆鸡丁,鸡丁谁做的好呢?当然是柳师傅,那就去找他。到了餐馆发现柳师傅今天不在,但是凑巧刘师傅又在。刘师傅做蒜泥肘子好吃,那今天就不吃鸡丁了,改吃肘子。
第三,食物本身是最大的主角,一坨屎随便走在哪儿,只有狗愿意闻。
影响食物本身的因素有很多,食材的发源地、稀缺性、新鲜程度、数量,搭配组合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饲料鸡与土鸡吃起来,横着竖着就是不一样。
吃美食和看电影差不多一个道理,有大众口味,也有小众口味。如果是《霸王别姬》,不管国内国外,老的少的,就没一个不拍案叫绝的。如果是《阿修罗》,不管用多好的食材,多棒的厨师团队,走在哪里都要被唾弃。所以,大众和小众,众口之间,都会有个相互交叉从而一致的美学标准。
最后一点,是在吃饭时的其他物质条件。
同样的厨师,同样的菜,同样的食客,你打包回家吃,味道就是不一样。到底哪里变了呢?也许是家里的温度湿度变了,也许是背景音乐变了,也许是坐的椅子的质感变了。
在郊外野炊吃的饭,放在西餐厅里正襟危坐地吃,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沙滩上喝的啤酒,拿着站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窗前,味道也是完全不一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仪式感非常重要。
评价美食的标准有很多,毕竟众口难调,总的来说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吃上对的人做的对的食物,人人都能感受到食戟之灵般品尝美食的高潮。当然这个“对”,不是对错的对,是配对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