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真文化

拾缀 | 活动心眼的妙喻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眺山

语言表达的正确靠语法,语言表达的艺术化则要靠辞格的运用,尤其是精妙的运用。读《曾文正公嘉言钞》则是常见这样的辞格之妙

【1】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这无疑是客观的实在,揭示了一种人的心智发展规律。当然,这心智是在三个主要方面的:志向,智力,意志。但在曾公此言中,就“活动心眼”来看,则重在智力、意志两个要害。

【2】

人,何以“活动心眼”以开发自己的智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曾公言:人之心“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如是修辞格的表达,真是形象生动,这就是语言艺术了,其本身也是“心活”“活用心”——艺术化用心的典范。在此,我们就要深切反思自己:中小学教育中,自己对“修辞方法”掌握得怎样?说话是终身的本领,离开校园后,自己是否注意或注重语法修辞的继续养成,或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呢?“口水”一辈子不大好吧?

【3】

心智(智力+意志)“如泉在地”,贵在“凿汲”——持之以恒“凿汲”“如玉在璞”,贵在“切磋”——坚持不懈“切磋”,这是自不待言的,但关键在于用什么而“凿汲”和谁而“切磋”,这是更为重要的作为所在。显然,用经典著作为“工具”来“凿汲”自己的“心泉”才能得“甘醴”,常用经典著作中的学问来“切磋”自己的“心璞”才能成“令器”,是为最经济的,也是可以最为日常作业的。因而,问题就在于愿不愿意、是否勇于和善于,尤其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了。

【4】

“如泉在地”地“凿汲”自己的智力,“如玉在璞”地“切磋”自己的意志,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用心”,这种“用心”最在于耐心和潜心,浮躁与浮华是大为“伤心”的。当然,自己对自己都不“用心”,是不在我们这个“凿泉”“磨玉”的话语范畴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