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飞行者投稿

课前推荐一首古诗词(一)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紫气东升

          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乐平九小李良红

你有没有因为一首诗或一阙词而喜欢一个人?是的,我欣赏苏东坡仅仅是因为一首《定风波》。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前头有一个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交代了创作时间,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友人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缓步而行。

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了当下雨骤风狂,又以“莫听”点明不要只听雨落下来的打着竹叶的声音。“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当风雨来临,所有人都在躲雨拼命跑的时候,忽然发现其实你也可以慢慢走。“何妨”一词很重要,在人生面对很多事物和选择时,不妨转念一下,好比我接受这场雨,它不见得是那么不好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似乎可以看见词人手握竹杖,脚穿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画面。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手上一根竹杖,穿着草鞋,这是平民生活的重要意向。被贬前,苏轼曾出任四个州县的县长,骑高头大马,如今,手握竹杖、脚踏芒鞋回归平民,反而走起路来比骑马更为轻快。“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干嘛怕呢?一句反问,强调了诗人面对风雨的态度——不畏惧。此中的烟雨不单单指大自然的风雨,更暗示官场的失意,仕途不顺,人生的挫折。难能可贵的是在困苦面前,诗人表现出潇洒、旷达之情。其实,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了性命,被关押审讯了130天,被禁锢了四个多月,这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大落。

据史书记载,被贬黄州的苏轼因为生活困苦当了农夫,过起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生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凉的春风吹醒酒意,雨停之后山头斜照的晚霞特别漂亮。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之后有一线希望,强烈的对比充斥着人生哲理。最了不起也是我喜欢的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极具禅宗的空性,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说的正是这种真性情。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轼的人生变化很大,从年少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如今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我们应该常常提醒自己,生命里面,所有自己喜欢跟不喜欢的部分,都应该是自己生命里最珍贵的部分。读罢,人生浮沉、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然会有一番全新的领悟。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而不骄、逆而不惧,多些宁静和快乐,也要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