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相对缺点(2-1):拼义构词,翻译失真 | 汉字VS字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汉字因其繁杂的字形和独特的声调体系,从而对外国人,特别是使用表音字母的西方人而言,在入门时构成了不小的困难。今天我们会接着聊一聊以表意为主要特征的汉字,在翻译外来语时容易遭遇的一些困难,以及这些困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音译时:汉字本意造成的心态投射空间
(1)一个译名引发的中英外交危机
公元1834年7月25日凌晨2时,一首来自英*国的单桅帆船“Andromarche号”抵达广州黄埔港,从船上走下一位身穿海军上校制服的英*国人与他的两位随从。一行人随即入住广州城外由中国政府为外国商人圈设的十三行中最为豪华的英*国商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2ae679689087fbc2.png)
与以往的英商不同,这位英*国人并没有立即着手行商,而是在第二天差遣随从来到广州城外,试图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递交公函。信中,他向清*朝政府通报了他已经抵达广州的事实、介绍了他此番来华的缘由和目的、并期待早日能够与卢坤会面。在信件末尾,他这样落款到:
大英*国军机大臣、水师船督、特命驻中华总管本国贸易正监督、世袭候爵纳陛(William John Napier)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eb5e7eb881b03b43.png)
这位“纳陛侯爵(注:其英*国爵位实为“伯爵”,翻译时有夸张)”即首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Willam John Napier(Lord Napier),他此行的目的是接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在华代表,监督用非*法鸦*片收入,维持合法茶叶采买的英*国对华贸易。
彼时,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在英*国方面,由于连年对印度用兵,加之国民嗜好中国的茶叶、生丝,财政收入严重亏空,亟待扭转。此外,英*国此时的经济政策正从排他性的重商主义转为崇尚竞争的自由贸易,这使得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遭到取消,大量逐利的英*国走*私商人涌入市场。为换取购买中国丝茶的白银,他们选择以成瘾性极强的鸦片撬开中国封闭、严控的外贸市场,对华鸦*片输入量因此激增。↓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446a873be8a4cf37.jpg)
在中国方面,由于大量国人吸食鸦片,原本的贸易逆差迅速变为贸易顺差。白银巨量外流,人民腐*化堕*落。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清政府随即施行严格的禁烟政策,大量英商因此成为不法商人。这些人的愤*懑情绪,迅速在因清政*府的压制政策,而屡屡碰壁的来华传教士那里找到了共鸣,并在文化偏见、中英差距等一系列因素的滋长下越燃越旺。对*华动*武、开港通商等呼声日益高涨。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这位纳陛伯爵不远万里,来到了潮湿闷热的中国广州。曾参加特拉法加海战、对经营牧羊场颇有心得,但唯独缺乏外交经验的他,也因自己的鲁莽行事,创造了中英交往史上的一项记录: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成功打破中英贸易中实行以久的六项规定:
1. 作为外交人员,在未获广州海关通行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来到广州。
2. 未经许可即入住广州十三行。
3. 未通过十三行的中国行商,直接向中国地方官员递交外交文书。
4. 封面以平行款式书写,与清朝封疆大吏平起平坐。
5. 封面中出现自命不凡的“大英*国”字样。
6. 文书以平等的“函”,而非俯就天朝的“禀”格式撰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fc1cc1e8a193806c.png)
这就使得纳陛伯爵的这封信,在中国官*员的眼中成了烫手山芋,无人敢收。中英双方也因此在广州城外的夏日骄阳下,进行了长达三小时,但无果而终的尴尬僵持。
第二天,受中国政府指派,当时的全球首*富、中国行商代表伍秉鉴来到英*国商馆,劝说纳陛伯爵修改信体,并将收信人由卢坤改为由行商转交,遭到了不知变通的纳陛伯爵的严词拒绝,中英外交危机一触即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0f3aa5fd6aa8e541.jpeg)
7月28日清晨,纳陛伯爵收到了一张来自伍秉鉴的中文字条。字条中,伍秉鉴请求于下午一点登门拜访。负责翻译字条内容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结束翻译后,慢悠悠地加上了一句话,瞬间使得这张看似稀松平常的字条,成为触发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伯爵大人,在先前的文书里,我将您的姓氏Napier译为汉字‘纳陛’二字以示尊敬,但伍秉鉴的这张字条却将您的名字写成了...”
“写成了什么?”
“律劳卑。(注:原文中的汉字是“(口律)唠啤,口字旁表示该字用来表音”)”
“什么意思?”
“劳苦卑劣(Labouriously Vile)。大人,他们一定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选用别的汉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a7faa3c05500b05f.gif)
“纳陛”伯爵听罢,怒不可遏。多日以来因中方“不可理喻”的外*交行为而积累的愤恨,被这一羞辱激发,在一瞬间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
下午一点,伍秉鉴如约来到英*国商馆。气冲冲的“纳陛”伯爵逼问他解释,为何在翻译自己的姓名时,对自己进行无端侮辱。伍秉鉴推说对此毫不知情,并称该名字是自己在坐船时,从港口领航员处得知(注:事实上,“律劳卑”三字正是此时中*国官方文书中所使用的译名)。
这番回答显然不能够让“纳陛”伯爵满意,双方的谈判也因此彻底崩溃,矛盾不断升级,直至在虎门海域爆发海上冲突,双方各有伤亡,陷入僵局。此时,“纳陛”伯爵得了严重的疟疾,加上军*事行动遭到英*国商人和政府的反对,使得他不得不宣布撤回澳门,并在不久后病逝于此。
中英外交史上著名的“律劳卑”事件虽然就此平息,却也将英中关系从和平贸易推向了武装冲突的边缘。一场更大的战争阴影,也因此向两国飞速袭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ff2596b91a1bfd2c.jpg)
回顾这场事件中的关键导火索——英*国伯爵Willam John Napier的汉语译名,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汉字在本质上是一种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文字符号,既可以用来标记发音,也可以用来表示一定的含义。这使得国人在用汉字翻译外来语时,存在一定的心态投射空间,极易代入个人情绪。
反映在“律劳卑”事件中,就是国人把诸如对西方人的傲*慢行为的愤*恨、及自身以“天*朝上国”国民自居的优越感等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通过选取“劳”、“卑”这两个负面意味明显、且发音恰好与Lord Napier相近的汉字,用隐讳的方法予以集中体现。这种带有阿Q式精神胜利意味的翻译,在晚*清时期并不鲜见,然而极易在大国外交中引发外交冲突,加剧两国摩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1908474aa0f2c122.gif)
相比之下,采用表音字母文字的西方语言,在转写外国人名时就简便、客观许多。只需依照发音,选取近似的字母予以对照、组合即可,这就在理论上消除了翻译者投射自身心态的空间。即使偶尔有不敬的情况出现,也大多出于巧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bf9191529c90968b.gif)
汉字的这种相对缺点,也使得我们在翻译外国人名时,要尽量遵照其在本国语言中的发音,选取中性或褒义的汉字进行转写,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类似下方的英汉音译表,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2707/f3052f37ab0eb54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