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行为

2020-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rambler1122

## 背景

行业里有个说法:做产品要考虑人性,包括说有助于理解需求,有助于促使用户点赞评论传播。说来都是希望用户的行为按产品预期走,那行为是什么,行为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前段正好比较好奇,研究了下,包括重看 Richard J.Gerrig & Philip G.Zimbardo《心理学与生活》,最终结论如下:

## 基础

人是复杂的动物,行为由多种因素决定,整个是生理、心理和环境刺激的综合作用结果。生理基于大脑,心理包括个体和群体,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其中个体心理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动机(motivation),动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关于动机,马斯洛认为动机形成需要(需求),同时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食物、水、氧气休息的需要,性欲表达的需要,消除紧张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融入他人中间的需要,学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信的需要,价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潜力的需要,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的需要)”。至于媒体上流行的人性的弱点、自私的基因、七情六欲、贪嗔痴、七宗罪等说法,其中归属于动机的部分,可以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进行归类,属于其他方面的再议。

马斯洛的理论系统但略抽象,对产品经理的具体工作往往难以产生直接帮助。对此,一方面可以自上至下思考,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自下至上,根据实际情况归纳总结,补充完善前述理论。下面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的各种 UGC 内容为例聊聊用户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

## 案例

### 触发

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行为从何而起?一是感知层面,视听嗅味触,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渠道;二是认知层面,信息本身,或者有用,工具型强,比如年初的如何应对新冠,或者有趣,比如长期出现的星座、性格测试,但不管哪种,都要超出用户预期,这是触发的基础;三是记忆层面,重视场景,重视频繁出现,比如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过年收礼只收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

关于行为,B.J.Fogg 提出模型:行为(行动)= 动机(意愿)+ 能力 + 触发。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产品确实要主动和用户接触,移动应用这块,据说“今日头条早期的日活用户中,有接近 40% 是通过推送拉起的”,很多交易类产品热衷于发优惠券,也是因为有多次和用户接触的机会,发券时推送一次,券快过期时,可以进行二次、三次推送。很少有用户会反感你给他们东西,哪怕他们不太需要。

### 动机

心理的基础是生理,脱离生理谈认知和行为是有缺失的。David T. Courtwright 在《上瘾五百年》中提到烟、酒、咖啡等成瘾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咖啡中的咖啡因属于兴奋剂,酒精属于镇静剂,这些都会导致大脑多巴胺浓度增加,引起欣快状态,不过据此认为人就是为了追求多巴胺、内啡肽等,也将陷入片面。前两天刷抖音时还看到一个视频:身为烟民的爸爸因为烟头烫到了女儿而戒烟。

社交网络时代,用户创造内容部分是记录,为了自己,人都有探索、表达自我的需求,部分是分享,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用户展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当前的状态,本质是告诉朋友、告诉世界 “我是谁”。其中 P 图、美颜是希望呈现 “理想的我”,微信读书时长、各种应用的年度总结也是期望呈现好的形象,当然如果操作过头,可能有炫耀或作秀之嫌;再比如凌晨三点钟分享网易云音乐的歌曲,歌好听、有共鸣是一方面,同时也是想看看谁和我一样的品味,谁懂我的情绪。

人们想要的东西不光来自内部,也可以源于外部(诱因):一是物质激励(生理、利),比如微博抽奖、朋友圈集赞领取免费菜品;二是精神激励(心理、名),比如获得点赞,即刻曾在其内测版产品 “Jellow” 中删掉过点赞功能,但一段时间后又加了回来,或许证明点赞(like)对于创作者的影响,用户想要更多更即时的满足。

外部诱因可以理解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物,强化物很重要的一点是获得用户认可,比如早期微博抽奖中奖品是 iPhone 的活动转发量高,因为 iPhone 是硬通货,年轻人基本不会排斥,但如果目标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或许粮油米面是比较好的选择,银行、运营商搞活动就经常送这个。

### 决策

一是有限理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世界中,用户往往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结果并非完全理性(收益>成本),其中的一些点是可以利用的。比如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的前景理论中提到的对收益和损失的判断,因此,积分、优惠券、红包等快过期时适合给用户发通知,临近年底,我已经收到了支付宝的积分过期提醒。

二是社会性,John Donne 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用户的心理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典型现象包括从众,想起 2016 年中午饭后一堆同事聚在公司楼下打王者荣耀、2018 年在朋友圈风靡一时的养蛙游戏,还有这两年抖音的拍同款二次创作,流行的东西,大家都会聊一聊,流行的事情,大家都会模仿做一做;互惠,比如亲友群里的拼多多砍价链接、朋友圈里的邀请助力春节买火车票回家等。

## P.s.

人是复杂的,了解以上并不能完全预测、影响用户在具体场景下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一些,理解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多一些,那么总归是能提高预期行为的概率的,而这些行为或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扩展阅读

1、问答:动机是如何驱动消费者行为的

2、文章: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被什么所激励

3、书籍:Adam Alter《欲罢不能》Uri Gneezy & John List《隐性动机》Nir Eyal & Ryan Hoover《上瘾》Jonah Berger《疯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