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遇见未知的自己
今天早上在过人行天桥的时候,突然一个思考划过脑海,那就是“我是谁?”可能是因为最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跳离职场,所以对于自己内心尊从的话题想了很多。
学生时代,读过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开篇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在路灯下找钥匙,老人问她你的钥匙在哪里丢的,女人说是在路灯后面的小路上,老人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小路上找?女人回答说,小路上没有灯,漆黑一片,根本找不到,路灯这里亮堂看得清。结果可想而知,令人揶揄的故事,事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就像这个女人一样,在一个看似明亮的地方找着跟本不存在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搞清三件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其中,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太玄妙,可能一时半会也想不太清,反正既然来都来了,就暂且不用管从哪里来的罢。剩下两个,我是谁?要去哪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开心。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也有逻辑关系,要搞清楚去哪里的问题,前提便是搞清楚“我是谁?”于是所有的落脚点就放在了,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张德芬老师抽丝剥茧地,最后告诉读者,我既不是我的名字,我的职称,我的家庭责任,我的社会关系,我的社会地位,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灵性的本体,是追求本真,快乐自由的本体。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间,我一直在反复思考着张德芬老师的这句话,只知道我们的外在枷锁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但张老师提到的本真到底又是什么呢?怎样证得呢?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这个问题一度成为一个死问题留在了心里。
在过去的这十年的时间里,我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努力追求奋斗,做爸妈骄傲的好孩子,做身边人的好朋友,做老师的好学生,做领导的好员工,做员工的好领导······,外部的枷锁越来越多,“我”的代名词越来越多,但依旧没有觉得开心,甚至是这种角色的扮演越是成功,枷锁带得越重,就越是不开心,所以激发着我转过头继续思考十年前张德芬老师抛出来的问题,我们灵性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该怎样求得呢?
来华为上班大半年了,没有太多的休假,没有自己的生活,24小时待命于工作,最关键的是不知道这种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昨天和今天似乎是一样的,明天也在一声叹息中跌转而至。身边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带着厚重的心墙在一起沟通交流,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虚与委蛇地笑,唾沫横飞地争论,各怀鬼胎地挖坑,暗流涌动地斗争······委屈,谄媚,推诿,权利,金钱···这半年看得比往年都要清晰。或许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职场,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这种角色设定下又有着各自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们蝇营狗苟,我们如此这般。这么想来,其实我们真的很像是在重复着那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故事,灵性的本真其实就是我们的“钥匙”。权利、金钱···便是这一盏路灯,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那个女人。
如果说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职场,那我宁愿去适应这个社会,改变这种生活,抛弃这个职场,去追求属于我的“钥匙”。回归到正题,也就是今天早上的思考,似乎发现了“钥匙”的踪迹。首先我给出我的结论,再谈谈思考的过程。灵性的本真,我觉得可以从幼年时期去探求,因为那个时期我们身上的枷锁是最少的,很多小时候发自内心喜爱的东西,喜欢做的事情,那便是本心里真正想寻求的东西,求得了就会开心不已,不掺杂任何功利和社会责任,单纯地就是喜欢,灵性在这种滋养中成长,生活也会变得有意义。当然,我们都是活在社会中的人,每每提到灵性的成长,不免总会让人觉得飘飘然,不切实际。那么这把“钥匙”在现实中的方法理论意义就是,顺着我们最初的本真去探求职业的发展路径,做自己喜欢的事。
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列举了一些小时候特别喜欢做的事,但后来因为繁重的学业,繁重的工作应酬等等,竟也没有再做过了,不仅仅是没有了时间,而是从内心里就没有在意过这些事了。但我始终相信小时候的那些喜爱是做接近灵性本真的活动,在不断探求真我的道路上,小时候那些本真的爱好会一个一个地回归,这种不断回归的过程其实就是我理解的灵性的成长。
小时候我喜欢种各种花草,有了零花钱总会去地摊上买一些可爱的小花盆,然后栽上各种花花草草,周末了我愿意去新华书店阅读各种培植的方法,看得十分入迷,每每有同学家里有花草,总会想要去挖一点过来翻种,在大自然中看到的一些花花草草,也都想挖一点回家栽种,期待着可以开花结果,可以见证奇迹,那种探索自然,等待植物成长的过程总是让我感到开心不已。
小时候喜欢画画,虽然不是专业的美术生,也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就觉得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线条,画出某个图案,再涂上颜色,这个过程内心很平静很满足,画画的世界里感觉有着无限的可能,时间仿佛在这一段时期内是静止的,看到画出来的东西就会很欣喜,甚至遇到那些接头画画的艺人或者是美术生采风都会驻足看上很久很久,就是一种简单地满足感。
小时候喜欢做饭,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饿,只是简单地喜欢做饭,喜欢利用手边一切可以得到的食材,创造出各种口味各异的美食,永远期待可以创作出一幅惊天之作,就像中华小当家里的小当家一样,化腐朽为神奇,把好吃的东西做给别人吃。真的很享受把各种素未谋面的食材,或蒸或煮或炸或炒或拌,组合成一道意想不到的东西~
小时候喜欢卖东西,我家里是做体育文具用品批发的,在小学附近。放学后经常帮妈妈卖东西,特别是开学那几天,我会用妈妈的自行车,驮着一大堆新学期可能会用到的文具,在居民区的小巷子里叫卖,还会搞一点小促销,把仓库里那些几年都卖不出去的库存拿来做赠品,每次都可以赚的“盆满钵满”,那种开心到现在还能记得,无关于钱,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服务了别人,证明了自己,从而有所得的过程是自己内心需要的。
小时候喜欢很多神奇的自然科学的东西,压岁钱大多都是拿来买书,大抵也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自然未解之谜》《神奇的天外来客》···之类的。小学时我是典型的学渣,对所有的功课都没兴趣,唯独喜欢自然课,喜欢老师讲解的神奇的实验,课后也会不遗余力地去试验老师讲过的实验原理,妈妈也会很耐心地陪我制作各种道具,也会鼓励我买各种这类型的奇奇怪怪的书籍。对于这种自然科学的兴趣是唯一一个从小一直保持到现在的。
小时候喜欢动手做东西,也喜欢拆东西,家里的闹钟,手表,BB机,大哥大甚至是电视曾经都遭受过我的毒手。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完成手工老师交代的各项作业,比如做小灯泡,做报警器,做立体剪影,做手袋,做指南针,做手工称等等,也喜欢做各种机关。只要不要我面对枯燥的书本和无解的寒暑假作业,我都会很开心~
小时候喜欢探险式考古,经常会跟小伙伴一起商量着哪里可能会有宝藏,就是那种可以挖出古董的。经常有小朋友会指引我去某某荒地,并拍胸脯告诉我,这里一定有宝藏,不管是真是假,我都会觉得是真的,第二天就会起大早,带上我的小铲子去荒地上开始挖挖挖,印象中还真的被我挖到过一次,是一枚引有袁世凯头像的铜银币,珍藏了好多年,不知道在哪一年遗失了。回想至今,对宝藏的热情似乎是没有了,但是依旧向往能有一场探险。
小时候喜欢亲近各种自然界的小动物。那时候家里是有保姆的,每个月会有一个周末,妈妈就会让她回家跟家里人一起待两天,小阿姨经常会带我一起回乡下玩,小阿姨的弟弟比我大一岁,经常带着我去田埂上的水沟里网青蛙,去山坡上网蜜蜂,去泥巴里挖泥鳅,去蛇洞里挖蛇等等,每次都很怕,但又很喜欢,就跟在一大帮小朋友后面,看着他们去抓。晚上玩累了,就会回家,小阿姨的妈妈会做好吃的,然后美美睡上一觉。
······其实小时候的喜好特别多,还有诸如喜欢修炼绝世武功,喜欢狗狗,喜欢游乐场,喜欢游泳等等,所有的这些喜欢都是出自于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觉得很开心,没有为什么。相较于现在的很多喜好,其实都是在为取悦我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而做的,比如健身,比如学外语,比如进大公司,赚很多钱,出国旅游,考试升学顺利等等,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做了很多这类型的事,也并没有觉得很开心,或许当时会开心一段时间,很快地就会有新的角色,伴随而来的就是新的取悦自己的活动,不知疲倦无法满足,阶段性地虚假的满足感充斥着当下的生活。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感恩过去的自己,无论做什么选择,永远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从一个学渣,努力学到了985的硕士,毕业后出国努力工作,行程跨越半个地球,认真学习职业技能,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再到世界100强,从年收入30万到年收入50万再到年收入80万,一路走来遭遇过很多的困难,面临过很多抉择,受到过很多挑战,有过脆弱、孤独、无助,也有过开心,充实和成长,无论身边的环境怎么变,我始终坚定地做一个向阳而生的好人,不会为了迎合而假笑,不会为了金钱而伤害别人,不会去做那些价值观里不认同的事情。所以我的2019,我希望勇敢做自己,顺着灵性的本真去追求一些能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预计明年3月份会离职,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准备跟朋友一起开一家面馆,用自己的所学运营好我的店,未来我会经常在简书上更新我的动态,就当是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供日后回忆!
下图是上周给自己拟定的30岁想做的几件有仪式感的事情,以后每做完一件事我就会来简书里记录一下,今天是第一次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章,为计划中的第十条开了个头,文笔不好,不过感觉还是挺开心的,可以跟一群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真的很奇妙,希望未来可以在简书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019.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