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摄影福建省知音空间

这一方故土一方人,是我对大山最深的眷恋

2017-04-04  本文已影响742人  Charles远仁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跟随我的镜头,回到我的小山村,一起去看看春耕时节的田野景象与最朴素的最地道的乡土人文。

接下来你看到的人物是我亲爱的伯母、大伯和邻家叔婶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忙碌景象。(照片全部为抓拍,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有交流摆拍。我一边和他们聊天,一边按快门,为的是找到他们最为放松自然的神态。)

名词解释:

锄草:每年冬天过后,田地里杂草丛生,不利于春耕种作,需要把杂草去处,同时松一下土,方便后续犁地。

曲牛:在农村,最值钱的莫过于自家的牛。那个任劳任怨犁地,还可以生小牛卖钱补贴家用,一只牛价值五六千,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一笔大数目。早上把牛放到田间,傍晚要去把他们赶回牛棚,就叫曲牛,也叫赶牛。

教牛:农人会在小牛当中找到一个可堪大用的来作为耕牛,这种牛一般都是体格健硕的可造之材。然而,小牛在成为耕牛前是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也不知道如何耕作,于是需要一段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暗语口号,属于农人与牛之间的一种默契配合,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还有转弯等等,这就叫教牛。

伯母在锄草 提起畚箕 回忆曾经 展望春耕 隔着山与大伯对话“待会儿我去曲牛” 她指着说“这块是你的土地” 挑起行当转移阵地 放下行当去赶牛 站在田埂上寻牛 曲牛 回家 回家 大伯背着除草剂 在春耕前将杂草杀死 对着镜头来一张 叔叔与婶婶在教牛 初生牛犊需要教才会犁田 一人前面拉一人后面赶 X大叔推着板车运东西 大伯在喂鸡 肥美的土鸡

生活在农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时跟着大人一起春耕秋收,体会到劳作的不易,知道如何勤俭节约,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生活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品格。

再者,小时候的童趣也是特别多。无论吃什么还是玩什么,都是天然无公害的。比如去田间抓老鼠,装陷阱抓鸟,去田间烤地瓜,到山上掏鸟窝,去河里抓鱼。

用报纸做风筝,在秋收之后,沿着一大片梯田而下,放飞自己的欢乐,也在放飞自己的梦想。

而如今,城市里大多数人津津乐道去体验的农家乐,可以说跟真实的也是千差万别。那些用现代化设施来改造的,打着农家乐的名义而招揽游客罢了,着实无趣。

在农村,像大伯伯母这样一辈子在田间劳作的人不少。他们耕作一亩三分地,家里养着鸡鸭,有土鸡蛋,有各种蔬菜瓜果。

每次回到家,他们总是杀鸡宰鸭来款待归家的游子。而其实,他们自己却非常省吃俭用,就像我哥说得那样,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想着自己的孩子。

有他们真好,回家就有家的温馨,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儿时童趣和家里家外。

欢迎远方的客人来我们家做客,小山村欢迎你的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