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在《刀锋》扉页引用了《迦陀奥义书》中的一句话: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网上有网上的解释,我有我的理解:剃刀非常锋利,使它变得更锋利却非常不易;在这世上聪明人有很多,但是能有境界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整体意思是指一部分人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但是能做到超脱物外、达到通透境界的人却十分稀少。
《刀锋》是一部平常的小说,也是毛姆先生的最后一部小说。
正如书后的故事梗概,《刀锋》是一部普通人的传奇。
故事的主人公明教莱雷,原本是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子,并与一直深爱他的伊莎贝尔订婚。二战开始,莱雷参军,在军营中结识乐观积极的好友,伯奇,原本打算退伍后回爱尔兰和一个姑娘结婚。然而退伍前最后的一次任务,伯奇为救莱雷牺牲。战后,莱雷一直拒绝参加工作、入学而是长时间呆在图书馆看书,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开始在世界各地“闲逛”。
相较于莱雷,艾略特,这位游曳于上流社会的社交达人更像是这个故事的线人。故事开始是由他,过渡是由他,尾声也是由他先起主调,每当故事因为“我”的原因中断,艾略特就会像旁白一样补上背景,加上线索,重新将前后故事连接。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故事。艾略特一直是上流社会里的明星,一直在各种上流阶级的宴会里奔走,满足于自己像一位皇室一样,后来倒也让他摸到了皇室血缘的边角关系。他固然势利,但不是小人。每当有人陷于困境向他求助时,他非常乐意解囊相助,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帮助,那位年轻的小伙才能取代他的位置并在那位伯爵夫人那里说他的坏话,使得艾略特临死都不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那封盛大宴会的邀请函,最终是“我”为他偷来一张请柬,才算完成了他最后的愿望。艾略特时候也为他的外甥女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让伊莎贝尔过上了她理想中的生活。
尽管伊莎贝尔深爱着莱雷,但是她最终并没有与莱雷在一起。像所有有主见的女人一样讲求实际,希望过衣食无忧安稳且富足的生活,这也是她选择格雷的原因。格雷几乎是现代女性的理想型,他善良温柔、有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而且一直深爱着伊莎贝尔。就像大多数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态度一般:心中向往理想,但是选择接受现实。伊莎贝尔希望莱雷能接受格雷的帮助接受一份待遇很高的工作,满足自己现实的需求,然而莱雷却恰恰不能如她所愿。莱雷不愿放弃自己心中的追求,要过四处漂泊的生活,去他所向往的圣地追寻真理。这一对背道而驰的恋人注定有缘无分,但伊莎贝尔始终有种不甘,这也就有了她设计“陷阱”破坏莱雷与苏菲的婚礼一事。
苏菲原本是一个爱好诗歌的好女孩,拥有美好的婚姻家庭,也曾与莱雷相识。但是一次车祸,丈夫与孩子遭遇不幸,苏菲受到打击整日抽烟酗酒放纵自己。机缘巧合之下遇到“我”们一行人参观贫民窟。分别后莱雷出于拯救失足少女的慈悲之心让苏菲戒烟戒酒并与苏菲订婚。然而,婚礼前三天,苏菲受到伊莎贝尔的邀请,没能经住伊莎贝尔的“美酒计”,选择逃离,在土伦重归往日迷乱的生活,最终求得一死。
莱雷经过多国游历、多种书籍的阅读、煤矿生活的体验最终在印度圣人那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应该骄傲的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去过隐居修道的生活,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去热爱世上的事事物物。我所以要爱世上的事事物物,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可爱,而是因为无数的上苍就存在于他们身上。”
我感觉莱雷并非本书的绝对主角,而是一种形而上的主角,他仿佛是最早攀上山巅的人,远远地望着山间的雾霭以及寻找方向的众生,再由下而上望着天空中的飞鸟,任阳光葱末偶一角度勾勒他的轮廓、浸润他的内心,而他也享受着平静带给他的喜悦。正如作家七堇年的诗:“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最终莱雷选择成为一名自给自足的汽车修理工,融入到人山人海之中、隐没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就会不自觉地去追寻的,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不要轻视生命),但是我觉得大多数答案都应该异曲同工地符合《刀锋》中的另一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学会怎么更好地生活更实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