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十字路

2022-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盗东门吹风

【《历史的温度6》读书笔记】

张玮的《历史的温度》前五本已经一字不落地全部读完,正好,新年伊始,第六本出来了。

这本书的主题是“十字路口”,确实,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其实都处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确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也是由于这是一本历史读物,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中窥探一二,从他们在路口的选择来给我们的今天做参考。

全书第一个人物是辜鸿铭,一直以来对他有所耳闻,也就是那根致死不剪的辫子和“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诸位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论调。

他是一个时代转型期的产物,挂着辫子,确有一般是西方人血统;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又有精通的西方文化,精通西方哲学,有对中国传统至死不渝。对他而言,他的十字路口就是对东西方文化的选择。

这对辜鸿铭而言,对还是错?很难认定,即使历史证明了一切。作为后来者,我们天生有着上帝视角,我们可以轻易地臧否某一历史人物,殊不知,如果那人是我们自己,或许也是如此甚至更加不堪。

辜鸿铭的初心和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一样,只不过他手中的药方是儒家文化和帝制统治。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他的方向并不是在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上奋起直追,而是用古代儒家学说从精神和道德上来进行自我协调和和解。

就连对他有些崇拜的作家毛姆在见到真人之后都有些许失望,那种“令人哀怜”的形象,成为了辜鸿铭的一个符号。

在我看来,辜鸿铭就是当时旧时代的一个缩影:捧着千疮百孔的传统,妄图拯救整个国家于危难。即使被西方文化影响,也无法动摇其那份骨子里的固执。

也就是1928年春天,《大公报》的一句简短的报道为辜鸿铭和这个时代画下一个句点:“性孤僻,发辫至死犹存。”

晚年的辜鸿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