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2023-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木色啊

1.奖励就和目前正在实施的计划或目标不能是相冲突的。

2.奖励也不能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放纵。

3.要学会引导自己从在乎最终的结果转移到重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上。

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就是要学会这个4.技巧,通过植入奖励,亮出线索来让大脑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要知道,多巴胺是控制行动的按钮,这样,身体就会为了得到奖励而更愿意去行动了。

5.生活对我们最大的折磨就是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好奇心。而打破这个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早已习惯的舒适圈中走出来,换一种活法,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新鲜起来。

6.一是我们对习惯养成的原理、自控系统和意志力等不够了解;二是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从来没有去了解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

7.具体的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8.自我损耗的五个重要因素吗?我们再来回顾一遍,它们分别是: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将一个行为养成习惯的重点并不在于行动的强度,而在于重复行动的次数和跨度。当你降低行动的强度时自然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了,同时也保证了行动的跨度。

我们在制订行动计划时要尽可能地简单直接,不要太分散,或开列太多的条条框框,尤其是在通过刻意行动来养成习惯的初期。

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差距往往就是在日积月累中产生的。

在“0+1+N行动法”中,“1”指的是一个被分解后的小目标。当完成第一个小目标后,我们可以鼓励自己再完成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小目标。如果自己今天的状态确实很差,那就只督促自己完成第一个小目标即可。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往往集中在感染力上,分别为行为上的感染、目标上的感染和情绪上的感染。

秘诀在于扬长避短,找到有利因素,将其优势作用扩大。然后再去找到不利因素,尽量避免。

想要养成习惯熟能生巧,只有先去适应,才可能习惯成自然。不管你想养成什么习惯,记得使用“0+1+N行动法”,先离开舒适区,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等到将其变成自己的舒适区之后继续前行。

以结果为导向来判断做事的对错。

不管在习惯养成中,还是在为具体的某个目标努力时,都应该将收获作为衡量做某件事情是否值得的标准。

当你觉得自己执行计划时的外部驱动力不足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有哪些,然后用这些意义替代原来预想的那些回报,这能帮助我们更专注于执行本身,也能更好地坚持下来。

成长就是一个和自己握手言和的过程。

一个平衡的目标生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提升、工作事业、财务状况、身体健康、家庭关系、感情生活、人际交往、娱乐享受。

当情绪低落时我们能做到的不是强迫自己,而是学会接受、表达和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