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暗时间》:成为一个“聪明”学习者的九条方法论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MissQING_

身处中国大陆最顶级的法学院,学校培养人才的思路以及周边同辈们出色的谈吐、学识、见解,让我愈发认识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于是翻出了几年前未认真读的《暗时间》一书(作者是学习高手刘未鹏),读完之后将摘录作出以下整理,再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浅显看法,讨论一下“如何高效且有效的学习”这个主题。

一、利用好“暗时间”

在北大,我总会遇到一些履历惊人的“非典型学霸”,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社团生活丰富多彩、科研经历羡煞旁人,文艺、体育、实践样样开花,旁观者总会感叹:他们到底哪来的时间去在那么多领域做到卓越?刘未鹏老师在书中给出一个解释,即,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会在无形之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因此也就能取得别人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用投入的“物理时间”来衡量学习成效,诸如在图书馆坐上多少多少个小时就是有效学习了,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一件事上花的时间倒是不少,收益却不见得很大。实际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是“思维时间”;我们实际投入的,也不单纯是时间而已,而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反思、复盘、推理、思考我们所学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思维时间”,也是文中所说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人是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二、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善于规划的人,会把自己的目标分割成一个个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就不会永远处在“完成”与“未完成”两种状态之间,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在我们尝试完成某一项复杂的任务,或者在学习一个新事物时,我们常常会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事物本身的畏难情绪,二是担心自己在付出极大成本的情况下一事无成。将一个大目标切割成无数小目标,即设计事物发展的进度条,能够很好地帮我们克服这种阻碍,提高我们的放弃阈值,防止过早停止进程导致失败。

举个我自身的例子,在我刚开始学习跳舞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一支三分钟的成品舞,那么我会把它分成三支一分钟的舞,再将每一分钟的动作分解到每一小时的练习。这样我就能清楚的感知到,我的目标大概什么时候会完成20%、50%,直至100%。这个进度条就像一剂定心丸,让我知道,我学会跳这支舞并非没有尽头,而是总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三、重视生活中的细小选择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杀鹌鹑的少女》书中有一段很出名的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在我们的一生中,高考、读研、第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等这些大事会对我们的人生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某些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的、细小的选择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刘未鹏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唐同学对女生在IT行业的发展很迷茫,恰逢微软的郭蓓菁女士到学校做演讲,在演讲结束之后唐同学立即奔上讲台拦住郭女士询问相关问题,并得到了宝贵的信息。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人有勇气去拦住名人去问一个普通问题?我们有多少人害怕被批评?我们有多少人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以此为借口,我们选择不走上前。

事实上,就像拦住某一领域的大牛问问题一样,很多细微的选择性价比极高,试一下真的没什么损失,甚至有可能得到巨大的回报。

四、不要成为“饿死在干草堆之间的驴子”

我们大部分的迷茫,或许不是来自于没有选择,而是来自于选择太多。拿我最熟悉的法律专业举例,“以后走金融法方向还是行政法方向?”“是进律所、进投行还是进体制?”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坐井望天只会造成时间的白白流逝。「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是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温言在《起点不高,又很迷茫怎么办?》一文中,认为面对迷茫期真正有用的建议是,“不管好坏,先设一个目标,哪怕后期再调整也没关系,先朝着这个目标行动起来。在后面的努力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回顾、修正最初的目标,你会发现自己正慢慢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哪怕走的是一条当初根本无法预料的航道。”文中举例说,一个读小语种专业的学妹,起初设定目标是进大使馆工作,于是她苦练口语、报名参加大使馆的各项活动、进行海外学习交流、到国外公益组织实习,到大四找工作时顺利拿到了大使馆和一家知名电商的offer,但是她却放弃了大使馆,进入电商工作。因为她在大学几年的经历中意识到大使馆并不适合自己,电商平台可以给她提供更多乘风破浪的机遇。从最后的结果看,学妹起初进入大使馆工作的目标似乎无用了,但是她为之所做的各项努力并没有浪费,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努力也为最终的选择奠定根基。

从这个角度看,在迷茫中快速斟酌去选定一个方向,也比寸步未行强百倍。毕竟,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五、保持open mind

试想一下,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街上看到一家珠宝店的玻璃窗破了一个大洞,一个蒙面人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一定会毫不迟疑地断定这个人是强盗。

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就是固有思维,或称为偏见。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总有一个平凡的解释,和一个疯狂的解释。”上例中背着包的人可能是珠宝店的老板,刚从假面舞会回来,身上没带钥匙,经过自家珠宝店的时候发现呼啸而过的一辆卡车轧飞石子打碎了窗子,为了保护珠宝,他只能进去将珠宝带走。

「偏见在我们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不好的影响。我们须经常与具有不同信念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弥补个人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并时常使用以下两句话来提醒自己保持open mind:“这只是一种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想不出其他解释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

六、以输出检验输入,由输出倒逼输入

“输入-输出”的概念,类似于号称最强学习方法的“费曼学习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教是最好的学。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别人讲授清楚,就说明你头脑深处并没有完全理解。从这个意义讲,输出是对我们输入的检验。

刘未鹏老师在书中讲,他一直有书写(写读书笔记、写博客)的习惯。在他看来,书写是对我们思维的缓存与拓展,因为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输入的阶段,就总是去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下来并试着进一步拓展,就有可能对知识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事情(或观点)强烈觉得它是对的,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表现在我们观点的表达中,你会发现,如果将我们的发言分为前提、假设、逻辑、结论这四个部分,我们只会不停地下结论,摆立场。这个时候,「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

输入往往是缺少深度思考,甚至是囫囵吞枣的输入,只有经过有数量有深度的思考过后的输出,才是我们真正内化的部分。打个比方,「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刻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就能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值得一提的是,输入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不仅仅指读书,也指听音乐、看电影,甚至探店、追综艺等。输出也是类似的道理,你可以输出的是一篇文字,也可以是一支舞蹈,甚至是开一家网红店。

关于“如何长期书写”,书中提到,「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以书写来倒逼自己多去学习与思考,将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高质量输出,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七、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2020年,“内卷”这个词突然火热起来,并成为《咬文嚼字》发布的今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一时间,仿佛万事万物皆可卷,各行各业内部都深陷非理性竞争。北大这个地方几乎聚集了中国具有最聪明头脑的年轻人,卷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我觉得,与其深陷同侪间关于绩点和履历的疯狂追逐,倒不如跳出这个圈子,跳出内卷这个概念,去直面整个社会的极度竞争环境。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真正让自己有所成长,而不是仅局限于狭隘的所谓成功,才是硬道理。

「孟岩先生说,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背景等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当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

刚开始我不怎么理解上面这段话,但当我看到公众号BeTheBeauty分析央视记者王冰冰的一篇文章(“丁真vs王冰冰:普通人如何突破硬件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氛围美”)时,突然醍醐灌顶。单论硬件,王冰冰到不了校花的程度,但和一般央视女主播相比,她的长相又属于甜美可爱型。“简而言之,这里有两个传统赛道,一成熟端庄聪明,一可爱甜美亲切——单就这两个赛道来讲,王冰冰都不是第一名。但她的幸运之处在于,她很会选赛道:有成熟端正的心态、三观和头脑,但又有亲和可人的态度——交叉一下,她在这个细分市场里天下无敌。

八、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人类大脑中进化出高级认知模块,然而原始的情绪系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我们大脑中同时存在着远古的自我和现代的自我,在二者不能完美协调的情况下,最先败下阵来的往往是高级认知模块,比如:明明知道该去运动,身体还是很诚实地瘫在床上;明明知道要减肥,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伸向高热量食物的手;极端情况是,“著作等身的教授,聪明的数学家、艺术家同样有可能成为性引诱的牺牲品,同样可能犯七宗罪,同样可能成为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即,明知是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法去做。

我们的思维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而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反而,读书、写字、学英语等一些短期看不到成效但长期坚持有巨大力量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

提前积累,就是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不局限于当下的愉悦与满足感。因为你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去准备,最后会起到宏大的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希望我们都能成功的由奢入俭。

九、一些读书方法

主题阅读。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主题是如何讲解的。

带着疑惑去读书。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比如,吴思在《潜规则•血酬定律》序言中提到,在他初读史书时,痛苦不堪、昏昏欲睡,但当他后来心里存着研究“潜规则”的念头再读起历史时,居然津津有味,满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

提炼阅读内容。阅读的时候有选择地过滤掉一些不相关的废话,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1)问题是什么?2)方案是什么?3)例子是什么?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那么:1)现象是什么?2)解释是什么?3)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例子是什么?

最后以刘未鹏老师在《我在南大的七年》中的这段话结尾: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希望大家都能做时间的主人,精进自己的思维,成为一个聪明的终身学习者。

以上。

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