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爱人、孩子意见不同总是吵吵吵?教你四招轻松双赢
文/木鱼
在长期关系中,如果我们不寻找互利,就会双输,这正是双赢的关系成为唯一现实选择的原因”
- Stephen
R. Covey
1.
我曾经看到过一本好书,叫做《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作者Thomas Gordon提出一种观点: 父母如果使用家长权威去教育(控制)小孩,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长期来说会影响和伤害孩子自立,自律的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也会伤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这个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一直认为父母有指导孩子往正确的道路发展的责任,大的是非对错这个大框架是父母不能退让妥协的,所以在遇到争论和差异的时候,应该以父母的判断为主。
我的这个想法是不是看起来很“正当“?
但是,所有和我有共同想法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在具体处理孩子的教育细节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种指导思想经常导致我们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各种冲突不断?
后来,我又读到了Stephen Covey的那本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提出,双赢才是一种可以长期,持续的积极的关系状态,除此以外,压制,妥协,退让,委屈求全所造成的和平都是短期且有害的。
当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双赢“这一部分后,我欣喜的意识到,其实这世上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双方都“获利”的。
当你放下自己必须要“赢”,必须要别人听从你,理解你的态度,开始从双方共同获利的角度去思考对策的时候,矛盾和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好吧,我们别说的那么书面,先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个10岁的小朋友丽莎,她想买一台平板电脑,可是她的父母认为,她会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并且这样会伤害眼睛,他们更希望她阅读,所以不太想给她买。
好了,矛盾出来了。先设身处地的想想,你是Lisa,或者你是她的父母,会怎么做?
先来说一个普遍会发生的情况:
Lisa: 爸爸,我想买一台平板电脑。
父母:你应该多看书,平板很伤眼睛。
Lisa:可是我就想要一台,我的朋友都有了!
父母:那不代表你就应该要一台,你看看你这学期的成绩,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学习!
Lisa:学习学习,我知道学习,我在跟你说平板的事,你扯那里去了!
父母:总之买了这个玩意你肯定就更不好好学习了,不能给你买!
Lisa:。。。。
好了,谈判破裂,父母成功地压制了孩子,而孩子满怀着对父母的怨气,对父母更加叛逆了。
这段对话的破裂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双方都没有把自己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来,情绪控制了理智。第二,双方都想说服对方听自己的,都想赢,但是最后,都输了。孩子没有得到平板,父母呢,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我们很多人的思维常态和上面的父母一样:我的想法是对的,你应该听我的,如果你不听,那好,我也不会听你的。
还有一种常见思维,那就是,好吧好吧,我怕麻烦,我不愿担责任,那我就认输吧,我就将就吧,虽然心里不愿意,可是为了保持平衡不被打破,为了和平,放弃自己的意愿,听从别人。
双赢不是让你必须打败别人,也不是将就别人,记住,你的感觉,你的意见也很重要,就像上面望女心切的爸爸妈妈,你能说他们的愿望不合理吗?
有一本绘本的名字叫做《鳄鱼和长颈鹿》,这是一对非常相爱的夫妻,他们的唯一问题就是身高差了2.43米,这个问题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吃饭桌子不是太高就是太矮,不是长颈鹿的脖子戳穿了天花板就是鳄鱼在高高的马桶上下也下不来。
最后,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填满了水,把家变成了“游泳池”,这样,长颈鹿站在地上,鳄鱼游在水里,他们可以在同一高度看到对方,在同一高度和对方吃饭,聊天了。
试想一下,如果鳄鱼为了爱情委屈自己生活在长颈鹿什么都高不可及的家,或者长颈鹿为了迁就鳄鱼每天连头都不能抬起来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爱情,又能坚持多久呢?幸运的是,一切的问题,在“双赢“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努力,都被解决了。
那么如果要建立一个沟通顺畅,大家都能获得满足的关系,要怎么做呢?
第一:培养富足的心态。
记住,关系的建立是双方的,所以,这段关系应该对我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只有对大家都有利,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创造最大的利益,那么我的利益(想法,愿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并不是我多别人少,别人多了我就少,而是怎么去最大化利用的问题。
在下次和老公,孩子,父母,同事,朋友。。。开始有争执的时候,退一步想想,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我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停止试图说服对方听自己的,而是先把自己的主要利益点说出来,然后找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在争执开始时,保持冷静,明确的表达你的想法,不要非赢即输,也不要没有原则的让步。
好了,假想我们已经有了在争执要开始时退后一步,深呼吸一口气的能力,那么下面我们来讲讲,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怎么倾听别人的意见。
第二:平衡和体谅
我们每个人提出任何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当然这个理由也许对别人来说不是那么合理,但是你应该鼓励自己自信的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也不抗拒别人诚实的反馈他的意见。
你应该学会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并且确保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得到你足够的注意力,去完整的表达他的看法。
好了,我们不去探究要这么做有多难,只要求自己一点,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话对方能好好听,那么,首先好好的听别人说。
这个好好听,包括给他足够的时间,还有,足够的注意力,不要别人那儿说着呢,你心不在焉的看着手机。
这个原则适用于你的朋友,配偶,父母,也当然包括你的孩子,即便他们还小。
第三,识别自己和他人的“赢”
前面两个部分都在说心态,铺垫了半天,具体处理问题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找出自己和对方的“赢”点。
我和老公有一次在儿子的兴趣班上产生了分歧,我认为孩子喜欢去兴趣班,课余也没有更好的安排,为什么不能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锻炼身体,动动脑筋,交交朋友呢。
我老公认为孩子在兴趣班花费的时间太多,应该让他有自己的free time, 何况学太多东西花费太大,学不精,没有必要。
好了,其实我家属于爸爸主外,妈妈主内的类型,妈妈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很累了,可是爸爸不理解我,还要挑剔兴趣班的问题,不就是个兴趣班吗,你没时间陪孩子,又不让他去学习爱好,我一个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教他,或者把我的时间全部放在他身上吧?
注意,如果我这么说,那么这场争执的结果必然是不欢而散。那么怎么办,来,深呼吸,我们来找找彼此的“赢”点:
我的赢点是:兴趣班可以开发智力,锻炼身体,多几个爱好,并且可以高效利用课余时间。
爸爸的赢点是:孩子应该有可自己支配的时间,兴趣班花费应该适度控制,应该集中几项能学精学好的。
所以经过和儿子商量,我们协议:把兴趣班的种类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只选择他真正感兴趣的,想进一步发展的;增加全家活动的时间,特别是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做运动,旅行,增加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给他一定的指导,比如给他建议好的书,玩具,运动等等,给他自由发展自我的空间。协议产生了,我们各方都达到了满意度。
我没有因为爸爸抱怨兴趣班太多而跟他生气,但是也提出了他应该多陪伴孩子的要求,那么他为了支持他要孩子多一些自己支配时间的观点,就需要花费时间去陪伴孩子,指导孩子怎么去良性的支配时间。
而孩子,既可以继续去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班,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注和陪伴,也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在整个事情里,没有人输,大家都得到了自己希望的结果。
这里再次证明了深呼吸是很有效的,大家都去学一学深呼吸。
第四,达成协议
前面三步都做了,这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把你们的赢点都拿出来,找一个两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并且执行它。记住,这里最重要的是遵守,尊重你们的协议。
3.
好了,我们看看最早举的那个丽莎同学要买平板的例子,父母的赢点和孩子的赢点各在哪里?
父母:孩子接触网络,利用电子产品作为工具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必须要控制好时间,并且保证接触的内容是适合孩子的。
孩子:有了新的工具我就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更方便的连上网络,拓宽视野,当然也包括和朋友们联系,娱乐。我知道使用电子产品过多会危害我的健康,让父母担心,那么我就要证明我会有节制的使用平板,制定一个健康的电子产品/网络使用计划。
那么沟通中考虑到对方的赢点和自己的赢点,如果换一种交流方式,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父母:你想买一个平板。(提出问题)
Lisa:是的,我的朋友都有了!
父母: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呢?(客观了解对方的意愿,不做个人评判)
Lisa:我会装一些软件,有学习的,也有一些游戏,有了平板我上网也很方便,还可以和同学经常交流。(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父母:我有点担心你经常用它的话会占用你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而且平板看久了也会伤害眼睛,我可不想看见你那么小就戴上眼镜。(提出问题,担忧)
Lisa:不会的,我会制定一个计划的。(了解父母的担忧,提出解决方案)
父母:比方说?(再提问,倾听具体情况)
Lisa:每天只在回家吃饭前看30分钟,周末一个小时,其他时间安排阅读和学习。(提出具体方案)
父母:听起来不错,你先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我可以把我的平板借给你用一个月,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你买一个,好吗?(表示了解,并提出更有可行性的计划)
Lisa:好的,听起来不错。(认可)
好了,大家都学会了吗?深呼吸,然后,听别人说,清楚地自己说,找出赢点,达成协议,遵守协议。然后良性循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