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2023-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做个会思考的老师

关于体积单位,感觉应该很快就能讲完,不就是3个体积单位吗?认识一下单位,感知一下大小,再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这些单位变得可视化,应该就可以了。

可事实上真的这么简单吗?

本节课的价值不仅仅是认识几个新的单位,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什么是量感?

前面已经有过学习,但真到用的时候,却又说不出来。查了一下课标,量感的内涵中,与本节课有关的描述是: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怎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建立和培养量感?

1.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两个差别不大的长方体,怎样比较他们的体积?

生:切成同样大小的方块。

师:切成什么形状比较合适?

生:正方体。

课件演示切分的结果:18个和16个。

师:借助这样的小正方体,我们比较出了体积的大小。这些小正方体其实就是计量这两个长方体的--单位。

师:哦,那也就是说左边的长方体有18个单位,右边的长方体有16个单位,由于这个单位的大小相同,所以我们只需要比较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比较体积的大小了。

师:提起度量的单位,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

依次出示:根据1厘米,度量线段的长度,根据1平方厘米,度量面的大小;根据1立方厘米,度量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小结: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大小。度量的对象不同,度量的单位也不同。

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无论是度量长度还是体积,其共同点都是看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单位。

关于这一点,课堂上我并没有明确地引导学生去说,只是有学生说到是是数单位的个数。

现在想想,我错失了一次比较好的培养量感的时机,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下:比较这几次度量,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肯定会说:单位不同,因为有的是量长度,有的是量面积,而有的则是量体积的。

那么此时在此基础上,再总结:看来量的对象不同,用的单位也不同。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紧接着再问:虽然量的对象不同,用的单位也不同,但它们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应该能够感悟到,这里的3次度量,都是数有几个度量单位(都是看它们有几个度量单位),有了这样的感悟,其实就是明白了度量的本质。那么此时,教师在稍加点拨:既然都是数有几个度量单位,那么看来在度量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单位是最重要的。于是教学就可以顺势转入对体积单位的探究了。

量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在经历活动的历程中,逐步积累起的一种经验,获得的一种感悟,而这种经验和感悟也许一时看不到效果,但一旦遇到陌生的情境、陌生的问题时,这种经验就会被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千头万绪中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想,这才是所谓的素养吧。

出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