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之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
特定穴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艾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艾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背俞穴|募穴|郄穴|络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首《灵枢.背腧》,有12对。
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2、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半募穴分布于 正中任脉为单穴,另一半募穴在两旁各经为双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共计6+12个穴位。“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经阳病治明”。在诊断中,当胜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募穴上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等皮肤形态、色泽的变化。
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期门、日月、中府、天枢、章门、京门。
3、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共16个,首载于《针灸甲乙经》,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梁丘治胃痛,外丘治颈项痛等,还可协助诊断之用。
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筑宾、阳交、交信、跗阳。
4、络穴:“络”,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 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15穴,合称“十五络穴”首载于《灵枢经脉》。可以主治本络脉的病候。
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坞尾、长强、大包。
5、原穴:脏腑原气(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称“十二原”,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6、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临床上常将八穴分为四组,一个上肢穴配一个下肢穴,阴经两对是按照五行相生关系配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阳经按照同名经同气相应关系配伍,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
内关、公孙、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外关、足临泣
7、八会穴指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
如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8、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