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力量大 消费升级催生食“精”济
“如果有外来物种入侵中国成功了,一定是因为它不好吃”,简单的一句话就充分暴露了中国吃货非同一般的战斗力。当然,在吃货的鼎力支持下,中国餐饮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16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突破3.5亿大关。在吃货大军的助推下,“食经济”正成为继“她经济”之后的又一大经济现象。
食经济现象虽已诞生,但在消费者对“吃”越来越讲究的前提下,它也在不断演变、升级。概括来说,消费者的餐饮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呈现出:追求精致食材、追求精细服务、追求精致就餐环境、追求精神满足等几大特点,进而促使食经济向食“精”济转变、升级。
将食经济与食“精”济下的不同餐饮现象两相对比一下,我们或许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消费升级对餐饮行业产生的影响。
在食经济时代下,各类以附加服务作为卖点的“花样”餐饮形态崭露头角。例如作为中国餐饮界一大代表的海底捞,凭借其面面俱到的贴心就餐服务,赢得大批消费者的青睐,堪称餐饮业甚至是服务业的教科书。
外卖,不仅满足了 “懒人”对美食的渴望,也为众多食客节省了外出觅食的时间成本。有调查预测中国外卖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突破5万亿,用户规模达到6亿。如今外卖还推出了“准时达”、“延迟赔付”等新服务。
卖食材,例如国外的Blue Apron(蓝围裙)、国内的青年菜君,对于一些希望吃的健康,而又不愿在喧闹的菜市场中奋战的我来说,卖食材的APP绝对是一大福音。
其他,诸如主题餐厅的流行,创意菜品的层出不穷,美食类节目的火热等等,都显示了食经济蓬勃的生机。
然而,
随着消费升级愈演愈烈,互联网理念与技术的强力渗透,食经济也历经着改变和创新。这就是熵哥要说的,食经济正在向食“精”济大肆演变。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消费升级背景之下,不少互联网企业涉足实体餐饮业,将互联网“融合、无界、快速、创新”的特点传递给了传统餐饮模式,诞生了混搭型餐饮场景等新型餐饮形态。
所谓混搭型餐饮场景就是突破了人们对就餐地点的局限性认知,吃饭的地方不只是家或者饭馆,还可以是把商超和餐馆进行融合后的“复合型”地点。
以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盒马鲜生为例。熵哥不久前刚刚走访了北京的盒马鲜生,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就是随买随吃。
这里的随买随吃并不仅仅是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盒马APP自助结账吃已经包装好的即食食品,还有那些鲜活的生鲜。
盒马鲜生打造了一个“商超+餐饮”的融合性空间,消费者在生鲜区挑选好中意的食材后,可以直接拿到烹制区,让店内的大厨现场烹制,烹饪完成后消费者就可以在餐食区慢慢享受美食了。盒马鲜生满足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要求后,提供了加工烹饪服务,给不会烹饪、懒得下厨的吃货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省时省力的同时还保证了消费者的“舌尖体验”。
有数据显示,相比于传统的生鲜超市,盒马鲜生的品类占比中生鲜超过50%,高于传统超市10倍以上,给予了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可能有人会说,盒马就是多个餐饮烹饪而已,这种模式又能让消费者保持多久的热度呢?
其实不然,盒马在“超市+餐饮”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互联网技术,例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配送方案实现“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拣货、合单、发货都有RF枪检验,避免人工错误,提高拣货效率……盒马CEO侯毅认为:“科技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它一定要跟新的商业模式结合,才能爆发新的潜力。”
同时盒马也加强了服务延展,不仅提出“不新鲜无条件退货”、“日日鲜”计划等保证消费者舌尖体验,还进一步开发买药、买电池等日常生活的各种服务,全面提升消费者体验感。
目前国内,除了盒马鲜生外,还有RISO、超级物种等品牌根据自身特色推进“商超+餐饮”,在服务、运营方式等方面各品牌各有千秋。
这些打破传统餐饮、商超模式的“新物种”,把消费体验玩出了新高度,硬生生的将食经济这种泛大众经济形态升级为打造极致体验的食“精”济。
当然,这跟消费升级、新零售的大势所趋不无关系。
曾有一篇文章写道:吃,是中国人的信仰,是几千年的群体记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数千年智慧结晶。食“精”济的诞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无限追求,因它而诞生的各类创新、应用则预示着新零售将在中国餐饮行业内进一步落地,以互联网科技力量推动餐饮相关品牌企业在运营、服务、场景等方面升级,满足消费者对体验的更高需求。
盒马鲜生、RISO等品牌企业已经率先在新零售应用方面展开实践,它们在模式、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或许能给更多业内人以启发。侯毅曾表示,盒马模式离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有很长的距离。中国餐饮行业的新零售升级之路方向亦尚未固定,相信未来在技术的链接下将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