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思维训练七天之四

2020-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左静

    第四讲 【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吗?】作业如下:

1 谈谈您对“一分为二”和“一体为二”的理解。

答:一分为二也叫两分法、两点论,是一个哲学用语,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它是指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全面,防止孤立片面看问题。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比如任何事都有它的正面价值的观点,凡是再令人懊恼、挫败、沮丧的事,如果抽离出来看,都可以找到他的正面价值,从而找到前行的力量

      一体为二,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看似极其对立的两面在同一事物上呈现。就像一个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既有坚持的一面又有懒散的一面;既有勤劳的一面,又有懒惰的一面;既有美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既有忠诚的一面,又有伪善的一面。还有就是在统计学的观点来看心理不正常的人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在某些感觉知觉上也是正常,如触觉对温度冷暖的感觉,触摸物体对光滑和粗糙的感觉;味觉对酸甜苦辣的知觉;视觉对五颜六色颜色的知觉等等,正常和不正常都在一个人身上存在。

2 如何判断心理的正常与异常

判断心理的正常与否,都是从统计学的观点出发,以心理学的相关标准来做出诊断的。

判断心理正常/异常、健康/不健康的几个标准:

1.许又新教授健康三标准(三级教材319页):体验标准——个人主观体验,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主指一个人活动效率个功能、发展标准——纵向看一个人心理状况。

2.四标准:医学、统计学、社会适应标准、内省体验标准。

3.三原则:主客观是否一致、知情意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

4.郭念锋教授健康十标准(三级基础知识319页):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击耐受力—迪康长期慢性精神刺激的能力、康复能力—从打击的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甚至躯体症状中复原的能力、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暗示性、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是否能够集中为指标。

综上几种观点,许又新教授(见)《心理治疗基础》附录)总结概括了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对自己的态度、成长—发展—自我实现、整合能力、自律、对现实的认知、对环境的掌握。

3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刻板印象?别人是否对您有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三级教材126页):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这种对人或事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磨灭。具有社会适应意义,能够使人的知觉过程简单化,但如果是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往往起以偏概全的消极作用。

我对别人有刻板印象,就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贴标签,比如对孩子就贴了“做事钻头不顾腚”的标签,在衣橱里找衣服,总是把自己要找的那一件找出来之后,其它的就散了架了,拿着衣服就走,从来不整理一下,总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别人也对我有刻板印象,比如固执、做事大啦,粗糙。

4 您有哪些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

目前不知道哎

5 认真的阅读并体会以下两段经典的心理学内涵: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子路问:“听到就要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由上体现了因才施教,因人而异,万事万物没有一定之规,没有一成不变,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的著名公式B=f(P.E)所体现的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涵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行微是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2)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意思是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处平世则兼济天下,处乱世则独善其身.同室操戈,在孟子礼学中属于不仁不义,当然要予以制止;乡邻争斗,那就是起了纠纷,你去制止就属于不明智的表现了,装没看见就行了.这应该就是孔孟和墨子的根本区别吧.

这也体现了勒温的观点

作业提交方式:新阳光心理当日公众号留言并发圈️ 。

祝:继续烧脑,愉快!  知识点一

(三级教材98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