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收 录(简书阅读)无戒学堂

看图写故事|沉寂的“金凤凰”

2021-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木山庄的溜溜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6天,2705字,累计21503字」

作业要求:根据下面这张图片的场景,写一个故事。

【一】

刘翠花又一次忍不住对坐在屋里的儿子道:“大牛,你出去找个工作吧。”

李高志微微抬了抬眼皮,瞄了一眼门边的刘翠花,拿着书背过身去,一言不发。

刘翠花看着儿子又摆出这样不合作的姿态,虽然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但是还是无法习惯,心里的愤懑和不解再一次压抑不住,脱口而出:“你已经四十了,还不去工作,你知道村里人都在说什么吗?”话一出口刘翠花就知道不好,可是她也委屈,一点也不想补救。

果然,李高志猛地站起来,攥着手里的书就大步往屋外走,看起来准备出堂屋的,看到坐在院子里编箩筐的李老汉,又顿住脚步,转而走进了灶房。

他在灶膛前坐下,伸手狠狠拉了几下风箱,便盯着灶膛里熊熊燃烧的柴火发愣。烟灰把灶口熏得发黑,火光却明亮刺眼,烧得柴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木柴的影子落在内壁上,高温中扭曲成张牙舞抓的样子。

铁锅里的水已经开了,水汽蒸腾出一片白雾,墙角那个破了口的盐罐在水雾中模模糊糊。李高志知道里面放着颗粒粗大的掺了杂质的盐,入口会有涩涩的苦味。

墙上还挂着一口炒锅,是十六年前买的。原来的塑料手柄已经老化裂开,李老汉用木头安了个新的手柄,一开始表面不太光滑,用得久了也慢慢趁手起来。

墙皮东一块西一块脱落了,看起来斑驳得很。上面有铅笔画的小人,还有缺胳膊少腿的歪歪扭扭的字,都是李高志刚上小学的时候的杰作。

刘翠花没有进灶房来,尽管大葱、蒜头和辣椒已经在砧板上等待被切碎了,但是她不想到灶房看儿子沉默的背影,而是站在院子里,低声跟李老汉抱怨:“还是老样子,早知道、早知道就不应该……”

早知道就不应该让儿子去上大学。这个念头在刘翠花脑子里盘桓了十几年,从儿子拒绝去工作那时冒出来之后一直没能彻底按下去。她从未说出口,因为说出口就意味着对自己和老伴儿前半生的彻底否定,但是这几年她越来越克制不住那种后悔。

【二】

李高志是从村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当年十里八村谁不说老李家祖坟冒青烟,生了个文曲星下凡的儿子,虽然是根独苗苗,但这根独苗苗能抵得上别人一亩地。

李高志上初中之前还叫李大牛,名字里寄托了李老汉对儿子最大的期盼——像牛一样善于耕地,将来成为一个好庄稼把式,年年丰收。

然而李大牛的初中班主任慧眼识珠,觉得他是棵读书的好苗子,应该继续念下去,将来考大学,走出这个村子,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为此,他专门到李家做思想工作,还给李大牛起了个新名字,叫李高志。

李老汉原本并没有打算送儿子去读高中。对于庄稼人来说,认得几个字就足够了,最紧要的还是田里的活计。他只有李大牛这一个儿子,以后家里的田都是给李大牛的。读书要花的钱多,虽然家里攒了几个钱,但那些都是为儿子娶媳妇存的,拿出来供儿子读书的话,娶媳妇的钱又要从哪里来呢?

但是初中班主任说服了李老汉。外面的世界很广大,读出去,到大城市去,几年功夫就能赚来土里刨食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

李老汉一整夜没有合眼,烟斗里的烟慢悠悠往上,生活的重担好像一下子压弯了他的腰,皱纹一夜之间爬满了他的额头。

李高志的高中是去县里读的,县里生活成本高,每个月的生活费都不便宜。但是县里的老师都说李高志学得好,以后肯定能到北京去上大学。北京呀,那是伟人在的地方,有天安门,还有长城,是村里人想也不敢想的地方。

李老汉天不亮就去山上挖陷阱,想要捉点野物挣点钱,为儿子上大学挣路费。谁知道有一天一脚踩空,李老汉摔断了腿,竟差点把家里的存款花干净。

李老汉没敢让儿子知道,自己咬咬牙挺过来了,虽然阴雨天还会疼,但是不影响干农活。他越发沉默了,腰弯得更低。

李高志真的考到了北京的大学!

李老汉的脸笑成了灿烂的菊花,皱纹舒展开来。那阵子刘翠花在村里特别受欢迎,每个人见到她都恭喜她养出这么出息的儿子。

“你就等着享儿子的福吧!”村里人都这么说。

刘翠花和李老汉借遍所有亲戚朋友,村里人也帮衬了不少,终于送儿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三】

二十四岁那年,李高志大学毕业了。

大学四年,李高志并没有回过家,只每月按时寄回来一封信,用最简单的语句提醒父母该给生活费了。

李高志大学毕业这一年,村里人都在猜他会找到什么工作。这几年,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回来的时候常说,外面的城市里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

“你们家高志可是大学生,到时候说不定就接你们老两口到北京去了。”抱着孙子的邻居笑着对刘翠花说。

可是背地里已经有人嘀咕,李高志这个年纪了还没有找媳妇,也没有挣来钱,还不如村里其他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只不过没有人会当面跟刘翠花和李老汉说。

这年六月,寄完最后一次生活费,李老汉和刘翠花就失去了李高志的消息。他们怀揣着希望等待着,告诉村里人:“高志已经毕业了,在找工作,最近忙,没有寄信过来。”

直到过完年,村里的年轻人再次踏上外出打工的路,李高志拎着行李回村了。他沉默着,比去上大学之前瘦了很多,也没有那种天之骄子意气风发的感觉,只默默从村口的路上走过,走进自家的土屋里。

【四】

这一回来,李高志就再也没有走出过村子。

最开始,刘翠花在李高志面前还不会多说什么,只是用眼睛瞅着这个去过北京的儿子,把桌上难得的肉推到儿子面前:“读书累人啊,高志你都瘦了,吃点肉补补。”

李高志看了一眼头发花白的母亲,低头夹了一筷子肉,机械地咀嚼着。

春耕开始了。春耕结束了。夏收开始了。夏收结束了。

村里人只看到李高志回了家,没看到他出现在村子里,也没有看到他下田帮忙。

于是邻居一边把活蹦乱跳的小孙子按在小板凳上,一边剥着蒜头,问刘翠花:“你们家高志啥时候去工作的呀,出远门也不告诉大家伙儿。”

刘翠花尴尬极了,又无法隐瞒,只能解释道:“没,高志没出去工作,他读书累了,在家歇一段时间再去。”

邻居没想到村里的大学生没有去工作,震惊地手下一重,揪了小孙子一把,让小孩“啊”地大叫了一声,马上哇哇大哭起来。邻居赶紧抱起孙子来哄,不再看向刘翠花,好像这样彼此就不用尴尬了。

刘翠花劝李高志出去工作:“高志啊,你在家也歇了一阵子了,是不是该出去找工作了?”

她小心翼翼,唯恐让儿子不开心。

李高志露出一点不耐烦的表情,只说:“我心里有数。”

可是腊月到了,村里的年轻人又该回来了,李高志还是没有出门。

刘翠花对儿子的称呼终于从“高志”变回了“大牛”,村里关于文曲星的传说终于变成了笑话。

李老汉的神色越来越麻木。他听着老伴儿和儿子的对话,手里的编织没有停下。

【五】

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前途无量的大学生在家里一住就是十六年。

灶膛里的火还在噼里啪啦地烧着。院子里刘翠花的抱怨声渐渐小了。锅里的水烧干了,锅底发出滋滋的响声。

李高志重新回到自己的屋里,把手里攥得皱巴巴的书扔到一边,坐在椅子上,呆呆顶着屋顶上的蜘蛛网,一动也没有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