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le Raymond | 传承,原来不仅仅是我们想象的那樣
每一份擁有皆包含一份職責
1921年10月26日,洛克菲勒醫學會的公報上這樣描述了萬裏之外的北京:
“北京的初秋很美……大街小巷裏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著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親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這座來自西方文明的醫學院,外觀繼承了碧瓦飛簷、雕欄玉砌的中國風格,不動聲色的融入了100年前古老的北京城,而內部卻極儘先進西方醫學及生活設施所能到達之極限,連水管和抽水馬桶都大費周章從美國運來。預算從最初150萬美元一路追加到750萬美元,洛克菲勒父子如此不惜成本的實現了一個願望——將西方醫學院和醫院的最高標準帶給中國。
雖然小約翰•洛克菲勒沒有像對待洛克菲勒中心一樣,親手固定協和醫學院的最後一個鉚釘,但他歷經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趕到北京參加落成典禮。
他從北京寄給父親約翰·洛克菲勒的信中寫道:
“這所醫學院為中國樹立了榜樣……這次雖然耗資巨大,但將帶來豐厚並持續增長的產出……我從未像在過去的幾天中這樣仰慕您在慈善事業上的高瞻遠矚,也從未更深刻的意識到您為人類所帶來的福音。我為成為您的兒子而驕傲。
此刻的我,內心充滿了愛與感激。”
小洛克菲勒所說的“豐厚並持續增長的產出”,是從協和醫學院走出的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吳階平、諸福堂……這些現代中國醫學的奠基者產生的影響綿延幾代,造福無盡。
這座醫學院的誕生,讓中國現代醫學教育啟蒙於金字塔的尖端——一個“醫者仁心”的醫生,不可以不根植於獨特的文化與普世的文明,不可以不首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協和的三年醫學預科,是坐在燕京大學的課堂裏,聽梁啟雄講《史記》,聽聶崇歧講《中國通史》,聽趙承信講《社會學基礎》……協和醫學院以精英教育思想為出發點的課程設計,比當時的哈佛醫學院還要嚴苛。
2011年10月29日,約翰·洛克菲勒的重孫——小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Jr.)作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第四代掌門人,走過祖父曾經走過的漢白玉石階,站在祖父曾經發表演說的講堂裏,他看到的不僅僅是家族帶給世界的改變,而是這個家族對於“擁有”的一貫信念——“每一份擁有皆包含一份職責”。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阿斯特家族的崛起比洛克菲勒家族早了半個多世紀。
1800 ~ 1820年間,在紐約還是大片農田的時候,頗有遠見和運氣的老阿斯特用做貿易賺來的錢買入了大量土地,被稱為“紐約的地主”。1848年老阿斯特去世時,留下了2000萬美元的資產,相當於美國當年GDP的10%,其中大部分是曼哈頓的房產和土地。
在對身後財富傳承的規劃上,老阿斯特將他的善於規劃並富有遠見體現到了極致。
老阿斯特為了保證財富的傳承,想出了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確定了阿斯特家族傳統的條約,簡單說就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嫁入阿斯特家族的媳婦要放棄丈夫的遺產分配權,但能相應得到一筆固定的金錢。如果不是後人違反這條家規,這的確是讓財富保留在家族內部的辦法。
第二個辦法,創立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族信託,後代繼承的巨大財富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確實實現了增長。
第三個辦法,將自己對財富積累的經驗作為祖訓留給後代——“除非是為了增加其他地產的價值,否則不要賣掉你手中的地產”。
這一切的安排,隨著阿斯特四世在1912年4月登上泰坦尼克號而顛覆了。
阿斯特四世的長子、20歲的文森特繼承大筆財產後,為了證明自己賣掉大量土地去做生意。他離了兩次婚,每一次都是對家族財富的散失。並且去世之前不顧家族傳統,將財產悉數交予第三任阿斯特夫人……今天,財富對於這個家族,已經是昨日的輝煌。
四代人的積累,抵不過一代人的任性。
傳承,是為了存在而不是為了擁有
有一位智者說過,生命是以存在、做、擁有的順序展開的。但是,當我們提到“傳承”時,我們往往過多的注意到“擁有”而不是存在。
我們幾乎沒有花時間思考財富為什麼在我們的生命裏存在,而是直接安排如何能夠永遠擁有這些在法律意義上屬於我們的財富,比如,用怎樣的方式能避免因後代不善經營而造成的損失?如何保證財富能在家族內部永遠的保留?然後,我們會根據專業人士的建議改變甚至對抗我們生活中存在的關係——生命不再是依照“存在、做、擁有”而展開,而是被“擁有、做、存在”捆綁。
小洛克菲勒21歲生日的時候,老洛克菲勒寄給兒子一張21塊美金的支票,然後寫信告訴兒子:
“我無法告訴你有你這個兒子我們是多麼地幸福……你不僅為我們,也為你的朋友和相識之人帶來了信心,這一點對我們的價值超過了其他所有物質上的東西。”
小洛克菲勒45歲的時候,收到了父親贈予的5萬股新澤西州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小洛克菲勒在信中這樣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感謝:
“在生命的每一天,我都深深感受著每一份禮物的份量,以及這些禮物所代表著的責任……
每當我因為人們的狹隘、吝嗇和嫉妒而受挫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您的耐心、豁達以及基督徒的寬容……希望引領您走過人生之路的上帝,也可以引領我走向同樣的道路。”
在父子長達近50年的書信往來中,這樣的對話不足為奇。
從父親生命的存在方式中,兒子領會了“我是誰”的全部內涵,從而承擔了每一份擁有所包含的職責。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對於傳承,你有什麼想跟大家分享的嗎?
留言給雷蒙叔叔吧。
Raymond(雷蒙),国际时尚品牌设计师、国际注册艺术品评估师,公众号: 雷蒙叔叔(ID:UncleRaymond65),微博:@雷蒙叔叔UncleRaymond,讲述三代人守护家族文化的故事,传播温暖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