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时令已是残秋,我们几个同学开车百公里,来到京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就是为了看看长城。长城在这里的山谷中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据说是万里长城沿线上仅有。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小村庄叫坊口,属河北怀来县瑞云观乡,原来叫防口,因为是进入京师的边关要冲,明代在这里设兵驻守。后来,防口讹传为坊口。口,山口之意,坊口是居庸关西边的一道关口,古时叫“火石岭口”,这段长城就叫“火石岭长城”。据说,后来村里一农户家里发现一块匾额,上刻“踞虎关”三个残缺不全的字,村里人也把这段长城称为“踞虎关长城”。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这里的长城大都已残破,但巨大的方石在山脊上绵延着,竟没看到终点。残墙断壁里已寻不到年轮,但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残砖碎石,战争留下来的?还是和平时期的破坏?什么是沧桑?这就是。遥想当年,西风鼓角,铁马残弓,也足够震撼,同行的傅同学、王同学诗兴大发,各赋诗一首:
“岭上危楼化土台,残砖碎瓦就青苔。长弓铁马当年事,一树梨花独自开。”
“当年厚壁化颓墙,戌士魂随蒿草黄。遥寄西风传鼓角,驻足台上问兴亡。”
到底是学中文的,古诗词的底子不薄,写得悠远沧桑。这篇文章里,两首诗是最大亮点。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村口有个导游图,上写“坊口长城村整体博物馆”,看来当地政府围绕长城想有所作为。也是,这里不仅有长城,围绕长城关口,明代在这一带还设有东、西察院,开辟军垦田,至今还存有遗址。
坊口村是一个家族村,村里有160多户300多人,其中90%以上都姓宋。村里人本就不多,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不足百人。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小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因此保留了一份独有的宁静与原始。走在村里的石头路上,老半天也见不到一个人。村里石头房子不少,阳光下斑驳陆离。有些破败的老房子,院子里荒草半人高。也难怪,年轻人走了,老辈或者随子女离开,或者已经不在世,房屋只能任其衰败。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这里海拔千米,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夏天很凉快。一个公司在此打造“静西谷”项目,即改造民居发展民宿旅游。村里一些房屋空闲已久,公司把房屋转租过来进行设计改造,增添时尚元素,成为一座座充溢着艺术气息的院落。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在村里行走,虽已深秋,但午后的阳光还是暖暖的,偶有聊天晒太阳的老人,安详。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路边有个“水包美术馆”,它是一座圆形石屋,以前是村里的水包(水包旁有井,人们打水到水包里存储,方便村民使用),1986年实现自来水入户,水包就废弃了。美术馆只有15平方米, 估计能评上世界之最(最小)。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离美术馆不远,“老人公益食堂”的牌子吸引了我们,据说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静西谷项目一起创办的,村里年满77岁的老人每天免费吃两顿饭。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在村里的咖啡馆,我们喝了一壶当地的黄芩茶,30块钱,可以续水,并不贵。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 【行走】村记·长城脚下探坊口古老的小村,就地取材的文化创意、特色餐厅、时尚的咖啡馆和简陋的小卖部并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去时是旅游淡季,通往村里的路正在改造,为来年做准备。看来,通过改造老旧房屋打造时尚民宿推动旅游,也是村民致富的一条路,原本空心化、老龄化的村子,或许借此能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