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解读《孙子兵法》【144】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将不确定
第十章 地形篇
地形篇以六种地形开篇,分别是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通形是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挂形是可以往,难以返;支形是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隘形是谁先占有谁有利;险形是占到制高点就有利;远形是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对于这六种地形,孙子总结到:“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考察地形对作战非常重要,李世民经常就是亲自深入敌营考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地形在五事七计里属于“地”的天灾因素,接着孙子继续讲了“将”和“法”的人祸因素,也是列举了六种情形。走者就是以一当十自不量力,只能败走;弛者就是卒强吏弱,纪律松弛;陷者是吏强卒弱,只能陷亡,死给他们看了。崩者就是怒而不服,怼而自战,组织崩坏。乱者是将法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乱糟糟的。北者就是将不料敌,兵不选锋,结构失调,就算数量上有优势,依然败北。
地形没判断准就会吃天灾的亏,敌人实力看不清,自己人没用好就吃人祸的亏。因此,孙子说要知己知彼,还要知天知地,这样才能知胜。否则就是盲打,在战中求胜。原话是: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后面这句话就是孙子想要表达的主旨,先胜后战的前提就是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他把关注点聚焦在“知”上,因为“知”所以才能“胜”,“胜”所以不殆,才能保全。
我们经常说要想好再做,想好的前提是看清楚,看清楚就是“知”。这跟之前谋攻篇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知胜,就是我们要找到战略重心,知道自己有能力将不确定性转为确定性,在某种假定内能大概率获胜。企业做战略的过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战略重心和知胜点。知就是行,知胜就是行胜,不自嗨,不臆测,拿事实和数据说话,先胜后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