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生活启发1
《红楼梦》 第二十二回 -生活启发
一 小论“雅”
红楼梦里休闲活动都是风雅的,看戏、游园、赋诗、猜灯谜。红楼梦里描绘的是大户人家,不知同时代市井小民们都作何娱乐?最近同时在读简·奥斯丁的《曼斯费尔德庄园》,英国贵族们的娱乐活动,室内:弹钢琴,多重唱,办舞会跳舞。户外游园、便骑马,他们虽不赋诗,但也引经据典表达自己的观点。
碰巧两本书描写的都是上流社会的生活,虽不同国别不同时代,都有相似之处,那便是“雅”!我重新定一下雅的特点:一是有益处的事儿,你能从活动中得到超出娱乐以外的成长。二是活动声音不扰人,予己予人是种享受。三是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是研究美学的,定义不求精准。
比如说:看书,看本好书是雅,看小黄书是俗。听曲儿,听任意你喜欢的歌,戴耳机听,是雅,在地铁车厢里放摇滚是俗。朋友聚会,愉快的交流是雅,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是俗。同是歌手,一个人为了自己灵魂而唱歌,是雅,另一人为了5块钱饭钱唱不喜欢的歌,是俗。
在我看来,俗和雅不是具体干什么事儿,而是一种综合感受。你觉得农民劳作雅么?那你觉得闲来种花养草呢?你觉得为了一篇文章反复加班加点办公室校对是雅么?那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随心写诗呢?
很多人都觉得写作本身,是件雅事儿。多少人为了这种刻奇,进入所谓“文坛”,现在随处可见那些语义零碎,文法不通,内容不实,文不对题,只为了博眼球而做的各类八卦谣言,只图眼前利益,与人无半点好处,是雅么?那些作者十年磨一个故事,反复打磨文笔,作品传承为经典的。即使他们生前穷困潦倒,但谁又能说于世界而言不是一桩雅事?
二 小论“孝”
此章回中,有关“孝”的几个小细节。
1 听戏点曲儿时,无论是王夫人、凤姐还是宝钗,老太君在时,都会先紧着老人的偏好点,之后再考虑自己。
2 猜灯谜时,一家之主贾政,猜中了老太君的迷题,先也装作未猜中,输了几次才说出正确答案,轮到他给老太君出题,便偷偷让宝玉告诉老太君谜底,装作不知。
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姊妹兄弟取乐的。贾政忙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然后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
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
哄老人开心嘛,当然是老人为本位,这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现代人好像很抗拒“孝”,追求个性与独立,好多子女把孝挂在嘴边,却事事不将老人的感受放在首位。不要你愚孝,不要你教条,必须遵守1234。但意识上,是不是应该反思反思?
这两年越来越多人逐渐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颇感欣慰。虽一直以来口头说着对待传统文化要兼收并蓄,要取精去粕,但是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是中断的那层里。即使知道三两篇古文,也是源于语文课本,未做很好的国学启蒙。
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其中养分丰腴只取一羹也获益终生,孝便是其中一精魄。孝顺的人大多知恩,懂得感同身受和回报对方的善意。到底怎么才是孝?
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老人?看起来很真诚,但效果不好,因为那还是以你为本位。不是老人所需。婆婆是个孝顺的,老公奶奶生病了不能自理,婆婆会定期做好饭菜送过去,饭菜选择一定是符合老人的牙口和喜好,热乎乎的能吃到肚子里去,还不会上火不舒服。
婆婆有个同事,也许是因为男的糙些,差不多的故事,但他给老父亲请了高级护工,素日工作忙着赚钱,偶尔来看也呆不久,重金给买了虾蟹海鲜,可是一是条件有限,虾只能白水煮,对于老人味觉不灵敏,寡淡无味的很,加上虾硬,咬不动。老人吃了不消化,胃也不舒服。
对老人好不好跟舍不舍得花钱,是两码事儿。舍得花钱说明你有一个希望对老人好的心,或也许钱多不在乎。但是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思考她所需,所感,所想。全在细节,讨了他欢喜,不比什么都好?这才是真的孝!
1更多《红楼梦》多角度赏析,详见我的掉书袋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