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铜的三明治模型
01.三明治简介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
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闲暇享受生活,我想先来介绍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模型:三明治模型。
这个模型使用的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地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施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来自采铜这个模型由三层组成:
(1)核心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最高,是任务中最重要、最棘手的部分,因此需要集中精力,属于“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2)支持性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较高,是任务中支持性的、补充性的、难度不高的事务,属于“容忍中断”的部分。
(3)操作性动作区间:认知复杂度最低,体力活,属于“容忍中断”的部分。
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会让我们的大脑觉得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让“转换消耗”降到最低呢?
把一般任务可以分解的“三明治模型”找到“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确保完成这部分的时间是不被打扰的,必须专注,集中一切可以调动的时间,资源攻克关键问题。只要完成关键部分,一个问题或者任务基本算是结束了。
02.问题维度矩阵
我在反思这篇文章中推荐过一个区分问题重要程度的矩阵,这里可以把它和采铜的三明治模型关联。
来自圈外把问题从关键度和解决度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出一个问题的关键因素,精力和时间分配及价值配比。
在这个矩阵中最值得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是关键度和解决度高的问题,其他类型的问题可以轻松解决,节省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区间4就是需要核心思考区间专注思考。区间3的事情属于支持性思考区间,关键度高但很容易解决。而区间1和2的事情就相对简单,只需要操作性动作区间参与解决即可。
把问题或者任务细化分解后,一切就变得相对容易,不如试试看。
03.我的整合——迁移
自从上周三我讲完公开课以后,我心里的磐石就落地了,觉得一切的事情就结束了,这学期也结束了,好像我这学期的工作任务就是为这节公开课而不是教学。
我的心情沮丧的很,一天天的痛苦甚至绝望,没有任何灵感去写东西。很挫败,不知道自己每天坚持的东西是否错了?
每早5点起床,洗漱,看书,上班,上课,备课,每天上5.6节课麻痹自己。这一切做的味同嚼蜡,形如走尸。
昨晚下班回到家,我干脆倒在床上大睡,半梦半醒之间,灵感突至觉得要把采铜三明治模型和问题模型连接在一起,效果应该不错。
今早起来,神清气爽,一切变得不同,原来我把自己困在迷局里出不来了。上班后,我用一支笔和一张白纸把大框写出来,这篇文章的雏形已然出炉。
我把二者放在一起,大家可以发现,二者可以互补。
图片来自作者三明治和问题模型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明白事情哪些部分可以专注且不能被打断,哪些部分可以边玩边做或者玩够了再去做。
一起来看下这两个模型组合的神奇作用:
首先,帮助我们更全面以及更系统地思考,找出关键部分和次要部分,拆分问题并细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比如,当你开始读书的时候,你不需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而是翻看目录哪些内容是对你最重要和最需要理解的,对于升级现在你自己的认知最迫切的内容可以先读。等内化之后,其他方面的知识有精力和时间在精读,不要全盘吸收接受。
其次,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有些人常说自己沟通能力差,其实本质上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
比如我就是典型的INTJ,和别人说话交流时我不喜欢听废话,直接说重点,说重点,说重点。如果你不说重点,我帮你归纳出重点然后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你周围也有我这种怪物,而你有一堆问题需要请教,这就需要你练习这两种模型,快速提高自己的认知,优化思维模式。
即便你不需要请教INTJ问题,但是工作伙伴也没有很多时间听你唠叨,更何况上司也会认为你是个蠢蛋。
再次,碎片化时代碎片化时间不得不碎片化阅读,如果没有三明治化的思维,信息只是信息,就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可能接触到碎片信息的时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可以了。
所以说,解决问题、沟通、学习,提升认知,运用三明治模型,你的工作和生活效率都会提高。
关于采铜的三明治模型04.我的反省
写完文章框架后,我开始反省这一周的挫败感来自哪里?我的情绪是怎么起来的?我有没有去控制和疏导情绪?效果如何?
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当你真正去花时间去努力干好一份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爱好和大脑,生活自然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如果还没有,那就是努力得还不够,时机未到。
你是否也有我这样的相同经历,在解决问题、多种选优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一团乱,像被人灌满了水还溢不出来。你无法将一个个信息变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一个理性的选择。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我们的大脑就要罢工,开始头疼,可问题并没有解决。
你也可能碰到过这样的一些人,他说的每个字你都听得懂,然而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听他说话时间一长,你会头疼,变得焦躁“你TNND到底想说什么?”
之所以变得不可理喻,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而复杂的信息。
关于采铜的三明治模型我一周来烦乱的过程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思考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需思考,非常专注地思考。我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只笔(需要把我的灵感快速地记下来)。
等完成了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之后,等你再动笔准备写出文章时,理顺思路,梳理知识点就很容易了(“支持性思考区间”)。然后寻找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动作区间”),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
关于采铜的三明治模型05.联系实际
平时我们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开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没有多少是坚持下去的。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即便伟大如牛顿也曾经因为思考问题而煮过怀表,何况普通如我们。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筛选出来。
如果你实在觉得二位矩阵的模型不好用,不妨先认识6W模型。熟练以后可以把二维矩阵一起结合6W问题模型,来帮助你更好地辨别关键信息和次要信息。
Who:这件事或者观点是谁说的?这个人可信任吗?
What:这是一个描述性论断还是规定性论断?有足够的理由么?是不是有所保留?
Where:在哪里说的,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
When:什么时候说的?当时是怎样的背景?有没有前后断章取义?
Why: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事情/人?
How:是怎么说的?说的时候看上去开心?难过?真诚?
筛选出关键信息,就可以着手处理,也就是核心 思考区间的工作。
6W和二维矩阵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这两个模型不是你了解就可以熟练运用的,必须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并内化为你的能力。
比如,很多问题,我一眼就可以看穿本质,这不是天生的,是最近几年刻意练习得到的。
很多人说,你嘴真毒,太可怕了,你脑袋怎么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啊?其实不是我嘴毒,是我在长达几年的读书积累,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疑惑,思考自己人生路的失败,如何进一步优化我的人生,提高智慧,自然而然就能获取信息关键点,直击要害。
来自采铜这个图片反应出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方法:将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思维能力。
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习得,比如训练三明治思维的方法:积累结构、写文章、讲议题。坚持一个月必有改善,坚持一年基本形成习惯。如果有同伴一起练习,效果更佳。
06.罗辑思维文章欣赏
今天罗辑思维给出一篇文章,我觉得内容很好,贴来和大家共享。
1.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2. 关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
3. 功夫就在功夫上,“功夫在诗外”就是一句谎言。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要高度针对性地重复练习基本功,想要学什么功夫,就应该练什么功夫。
4.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5.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凡是达到“我闭着眼睛都能……”这个程度的人都废了,高手不会闭着眼睛做事。
6. 只有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股市是不可控的,所以刻意练习预测股市很可能就没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关于采铜的三明治模型7.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宁可定期坚持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10年期待一鸣惊人强。
8.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你需要一个旁观者,他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经常跟你谈心,不用激发你的战斗热情,但他必须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9. 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超脱,对事不对人,反馈者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
10. 考试是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11.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刻意练习不好玩,如果你在打打闹闹中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12. 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敢于迈出从舒适区往外走的那一步。你不但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你的研究、工作和娱乐都应该在“学习区”。
刻意练习可以使几乎任何人在大多数领域成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这一点,你在奋斗路上也许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
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一起进步,挑战自己,不试一回怎么知道自己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