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看完这个片,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很受触动:感叹时代变化太快,感慨人如此弱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负重前行。片中人物反映出来的东西,值得我反思:
其一,思维方式决定出路。同为棒棒出身,一样的起点,却有了不一样的结局:大石做了他们的房东、买了房子,供出了大学生;有人转行做泥匠,学了手艺,开张吃仨月;还有人当了农民工,当了负责人,每月都有盈余。就片中的几个人物,宁可为了每天几十块钱吵嘴傻等,也不愿去做其他的事。
我相信在他们当棒棒这么些年肯定有过转行的机会,至少有过挣较多钱的机会,在片末导演带着大家伙赚了比平时多的钱,也是一种证明。是他们不敢转行,他们的思维里边,他们就能干这个,怕一旦干了别的,就会不顺手,甚至换个市场都会浑身不自在。老实巴交的人,辛辛苦苦赚个钱,只需要转个脑子,肯定要赚得更多,而他们几十年就只知道这个。
其实我自己也是一样的,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天就这么大,就能干这点事,然后懒洋洋。其实,穷人为什么穷,根在认知与思维,穷思维不变,那很难致富。
其二、唯一不变的事是变,变化是确定的事情。以前辛辛苦苦种地的人哪里知道有退耕还林的时候,哪里会知道农民工比种地挣得多还清闲,哪里知道自己也可以进城当工人,住空调宿舍。又哪里会知道有天农民工干不了了,种地也不能种了,城里房买不起,村里又住不惯。上一代人没有给过这样的经验,每个人在变化的世界里都很迷茫。棒棒以前肯定是个牛逼的职业,可现在成了最底层的被人看不上的职业。好不容易认全了地图有了固定主顾,提货却被大卡车取代了,而半辈子已经过去了,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已经不敢转行干别的了。
我小时候看黑白电视没有通讯工具,没想过手机会成为我们的器官,电脑成为必需品,越快越好会成为我们的追求,社会一天一个样,别说爸妈,我们都很难适应,要不停追逐这个变化的世界。
其三,不变的是人心。穷是穷,不穷那份善良,不偷不抢,有担当扛责任。每一个当棒棒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老黄遇上文革了作为地主出生的他开始了悲惨的一辈子,之后为了子女房款不敢歇脚;老杭作为打工潮的代表,老婆有了新欢割去他这个旧爱,可为了家他还得继续努力。他们中的每个人,跟我们目所能及的人比起来,都要艰辛很多,100块钱就能维持他们好几天的生活,他们为了自己的责任,活着。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全面小康的现在,这是社会的一角,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去做这个事的人也很有勇气,情节让我很是触动,愿社会多一些温暖。
而我,多一份尊重并努力着,因为一不小心我可能就是被忽视的小一批人。